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颈椎后路手术对于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由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P)和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破坏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和椎弓),临床上发现上述两种术式常存在一些手术相关的晚期并发症,如节段性不稳、颈椎曲度丢失、神经功能恶化和轴性症状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本研究试图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颈椎后路不同多节段减压方式对于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6只成年公山羊C1~T1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四组进行标本制备:对照组4例,不做任何处理;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LP组)4例;后路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组(LC组)4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组(LPS组)4例。完成标本的制备后,分别应用Bose ElectroForce3520-AT生物力学机对标本进行压缩、扭转实验,记录压缩、扭转角度和应力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tudent-Newman-Keuls比较四组之间颈椎稳定性的差异。结果:(1)压缩实验结果:C5椎体前缘的应力以LC组最大、LP组次之,对照组和LPS组最小;LC组、LP组、对照组和LPS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扭转实验结果:ANOVA检验结果显示四组颈椎标本在不同扭转角度下的颈椎扭转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NK检验结果显示:扭转角度为2°和4°时,LP组和LC组颈椎扭转刚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LPS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扭转刚度以LPS组最大,对照组次之,LP组和LC组最小;扭转角度为6°、8°和10°时,四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扭转刚度以LPS组最大,对照组次之,LP组再之,LC组最小。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PS)切除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但是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为多节段颈椎后路减压提供了即刻的稳定性;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P)部分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也维持了可靠的颈椎稳定性;后路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破坏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稳定性较差。第二部分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对于颈椎曲度、神经功能改善和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目的:多节段颈椎病通常采取不同的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P)通过扩大椎管前后径,而不切除颈椎椎板,被认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后路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可安全、简便充分的减压脊髓。因此,行单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的患者短期内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但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P)和后路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常出现一些与手术相关的晚期并发症,如节段性不稳、颈椎曲度丢失、神经功能恶化和轴性症状。近年来,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获得足够的脊髓减压和即刻的颈椎稳定性,中期随访可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性颈椎病。目前,对于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是否对颈椎曲度、神经功能改善和轴性症状有远期的不良影响尚有争议。此外,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关于颈椎曲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率和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对于颈椎曲度、神经功能改善和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并进一步分析颈椎曲度丢失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P)、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LCS)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40~75岁,平均56.3岁,随访时间7~12年,平均9.17年。根据术前和末次随访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的丢失。神经功能恢复率根据JOA评分进行评估。轴性症状根据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末次随访资料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关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F=41.46,P<0.001)、术前和末次随访随访JOA评分(P<0.001)、末次随访JOA评分(F=7.81,P<0.001)、神经功能恢复率(F=12.98,P<0.001)、轴性症状严重程度(χ2=18.04,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丢失与神经功能恢复呈负相关(r=-0.555,P<0.001),与轴性症状呈正相关(r=0.696,P<0.001)。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P)、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LCS)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均取得了优良的神经功能改善。但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组(LP)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的轴性症状发生率较高。颈椎曲度丢失与神经功能恢复率欠佳和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侧块螺钉内固定可有效预防颈椎后路术后曲度丢失并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第三部分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目的:临床上常采取前路或后路手术的方式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其目的是充分减压脊髓和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多节段前路手术可部分恢复颈椎曲度,但是由于其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植入物脱出、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多数学者常选择后路手术。多节段后路手术通过脊髓后方减压、脊髓后移、间接解除压迫的方式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由于曲度后凸、节段性不稳、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回顾国内外文献,有关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的最佳手术方式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切除关节突关节内侧缘、椎间孔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42~74岁,平均59.6岁。所有影像学资料均于手术前后的X线、MRI和CT进行测量。分析指标包括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颈椎曲度指数、脊髓扩大和后移程度、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手术前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神经功能;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价颈肩轴性痛程度;用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curvatureindex,CI),在MRI上测量脊髓扩大和后移程度。结果:43例患者手术平均减压(3.91±0.86)个节段(3~5个节段),平均随访38个月(20~60个月)。术后JOA评分为(14.31±1.33),较术前(8.16±1.11)有显著改善,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5.34%。术后CI为(15.30%±3.18%),较术前(7.36%±9.69%)有明显改善。术后颈椎中立位MRI显示最狭窄处硬膜囊的前后径为(6.10±0.89)mm较术前(2.92±1.49)mm明显增加,较术前增加了108.9%。颈脊髓平均向后漂移(4.59±1.20)mm(2.97~6.68mm)。术后NDI评分为(4.90±2.46)分,与术前(19.36±8.61)分有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复查时X线显示颈椎植骨完全融合。随访期间,仅有2例患者(4.7%)神经功能未获得完全恢复;4例患者(9.3%)出现轴性症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维持颈椎正常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