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国(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信息化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经营决策的改变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信息化大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本文以信息化为手段,研究我国如何通过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信息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了生产方式改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引导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产生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加速发展,高性能计算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软件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特征。上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均促进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信息化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知识基础、信息传播,催生了信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革命,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产生、共享和应用,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创新发展。本文认为信息化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的优化和新型业态的出现,调整了工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主导产业更替。二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提升了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三是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化而产生的。服务业效率提高的过程是与服务业的转型同步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信息化带动了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信息化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采用使服务业的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的方式和水平提高,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离岸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在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信息化指导农产品创新。二是信息化引导农产品走向市场。三是信息化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四是信息化提高农业科学管理水平。本文将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定义为信息化的直接效应,制造业部门使用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本文通过计算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分析了信息产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信息化直接效应显著,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业区域影响力较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小于1。二是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间接效应显著,但信息服务业间接效应较弱。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时,增加值显著提高,这表明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企业使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有效促进产品升级;同时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对产业增加值几乎不存在影响,意味着信息服务业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三是农业信息化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培训中实现,通过这些途径有效改进农产品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升级。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运行和市场交易的方式,出现了模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管理和效率管理,提高了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的内容随着企业的性质、规模和类型的不同,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生产制造企业来看,企业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三方面。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管理,改变了企业的服务模式,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打破原有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均衡,带来组织分工的演变。当企业信息化实施到一定阶段,互联网络应用不断深入,交易费用随之降低,组织交易效率提高,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企业信息化为模块化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模块化生产带来分工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络带来更紧密的联系,提高了他们之间分工和合作的效率。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方面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企业应用互联网络会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络应用深度与组织内部层级的降低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中间层级级数降低,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得企业扁平化趋势显著。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入,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可以相信,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会与日俱增,并且在今后的组织变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省信息化指标体系为例,分析了地区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信息化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更要包括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指标,特别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信息化指标的完善应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就业导向和效益导向等四方面原则。本文从制度角度对信息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发展,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框架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从国际上看,信息化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息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息化发展模式,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模式,以及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民族经济型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四种主要模式。本文就四种模式从产业政策、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总结,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有关信息化的有效制度安排是各国(地区)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这些有效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第一,支持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制度,包括政府的直接投入和风险投资;第二,有效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第三,高效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度;第四,有前瞻性的信息规划和信息法律制度。本文指出,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引导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有利于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借鉴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如下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机构,为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应用为导向,制定不同层级的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规划和若干重点领域行动计划。三是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四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高效供给。五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投入制度,强化金融和财税制度安排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引导作用。六是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保障。七是加快信息化立法和信息技术标准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八是完善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或验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