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0例乳腺病变患者乳腺动态增强MRI(Dynamic enhanced MRI DCE-MRI)检查,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计算各项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探讨TIC对良恶性鉴别及DCE-MRI在恶性肿瘤边界界定中的临床应用的价值,为乳腺癌的定性诊断及保乳手术肿瘤切缘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40例,剔除不便实验测量的几乎全部脂肪(脂肪型)和散在腺体组织(疏松型)及肿块直径少于5mm(肿块直径<5mm不便于测量)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3至75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9例,浸润性小微乳头状癌1例,纤维腺瘤18例,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2例。所有确诊患者术前均配合查体,术前均进行乳腺3.0T磁共振检查,均行手术切除或穿刺病理证实,均为第一次确诊,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通过测得的TIC计算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l9.0,采用双侧检验,以α=O.05为检验水准,P<0.05为有显著差异。结果:统计术后病理诊断的20例良性病变,病灶动态增强TIC由I型(持续强化型)或II型(平台型)曲线组成;20例恶性病变,动态增强TIC由II型(平台型)或III型(廓清型)曲线组成。在DCE-MRI强化参数中,恶性组除达峰时间(Tmax)低于良性组外,其余各参数均高于良性组,其中首过强化率(Efirst)、最大强化率(Emax)(%)、最大强化速率(Vmax)、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在恶性肿瘤边缘不同距离的强化区域中,肿瘤边缘5mm实质区Efirst、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分别与恶性肿块Efirst、Ee、Ve是显著相关关系。距肿块边缘10mm实质的强化参数值与肿块强化参数部分相关,距肿块15mm实质的强化参数值与肿块强化参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本论文对动态增强磁共振TIC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动态增强TIC可作为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指标,在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通过TIC得出的动态强化参数(Tmax、Efirst、Emax、Vmax、Eslop)可以用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定性,另外乳腺恶性病变边缘不同距离实质强化参数与肿瘤边缘具有不同相关性,可以用于乳腺癌浸润范围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