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轮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形势: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相继推出“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等产业发展政策;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速减缓,结构升级,驱动方式转变。作为资金、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的综合载体,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是其中一项。我国在引进FDI的规模(数量)上全球领先,但质量一般。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有效引进和利用FDI来助力我国经济合理发展、产业结构有效升级也就有了研究的价值。
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FDI在产业内、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问题,FDI非均衡分布对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利弊问题,探讨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问题。换言之,就是要回答“FDI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如何”、“FDI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做好外资引导工作,助力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对缩小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差距,实现产业均衡发展与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有较大作用。
基于以上背景和目的,本文假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为重点的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FDI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FDI如何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2003-2012年地级市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实证研究了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重点进行了东、中、西部比较;而后,结合现状分析、机制探讨和实证研究给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重难点进行了阐释。
第2章为研究准备部分,主要是对本文涉及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一个界定和回顾。在概念界定上,本文主要对FDI、产业、产业结构,以及本文的中国区域划分给出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的各类统计数据库,所以本文在FDI的概念上,使用了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概念,而非国际通行概念。另外,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所以对于产业结构理论,本文只对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进行回顾,其余相关理论并未展开深入研究。
第3章是现状分析部分。现状分析包括两块:一是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二是我国FDI发展现状。在产业结构现状方面,在空间上,进行了全国与区域的分析,在内容上,进行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分析。研究结果指出:空间上,我国整体产业结构逐步走高,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在东、中、西部,第二产业还是主导产业,只是在东部第三产业有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的趋势。在FDI发展现状方面,本文从FDI的产业结构特征、投资方式特征,以及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在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在绝对数值上,第三产业吸引FDI数量已经完成对第二产业吸引FDI数量的超越;第二产业吸引FDI绝对值上波动中略有下降,但数值仍然很大;第一产业实际利用FDI较低。在相对比例上,第三产业吸引FDI比例逐年增长,第二产业吸引FDI比例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吸引FDI占比虽波动不大,但比重很小,不到2%。在投资方式上,无论从绝对投资额还是从相对投资占比,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是最主要的三种方式,以2013年为例,外商投资占比76.19%,中外合资经营占比20.22%,中外合作经营占比1.94%。在FDI的区域分布上,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在逐步减弱,但仍然很大,2003年,东部地区吸引FDI占比86.47%,中部占比9.83%,西部占比3.70%;2013年,东部地区吸引FDI占比67.03%,中部占比21.96%,西部占比11.01%。
第4章是机制分析部分。本章主要从资本供给、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出口示范等方面分析了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进行了分析。FDI在资本供给机制上,可以通过输血效应、加压效应和催化效应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而这种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资本要素缺乏时期尤为明显和重要。在技术溢出机制上,示范效应、关联效应、竞争效应都是技术溢出效应的表现途径。总的来讲,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一方面依赖资本输出国的技术开发程度,另一方面更依赖于我国行业技术水平与外商投资国的差距,差距越小越显著,因此,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我国技术水平,对于技术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知识溢出机制主要包括培训效应和文化效应,这种效应在人力资源要素流动愈发自由的今天,会显得更为明显。出口示范效应主要是外资企业出口对于国内企业出口的一种影响,到底是挤出还是溢出,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这种出口示范效应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必然是不争的事实。
第5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基于我国2003-2012年地级市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重点分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对东、中、西部的作用依次增大。FDI的产业结构不均衡特征使得FDI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升级效果较差。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差距较大,FDI的区域不均衡分布加剧了地区间不均衡发展,进而加大了区域产业结构差距。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地方政府政策失当等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制约。单纯地增加高级产业的就业人数,而不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并无作用,甚至产生反向效果。同时,金融深化等环境因素改善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裨益。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部分使用了加入了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虽然理论上较既有不加控制变量的文献更为科学,但受限于控制变量选择的合理性与模型构建的科学性不足,整个回归中还是存在一些不显著的回归结果。
第6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章节。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区域表现上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提升从业人员质量而非简单增加数量方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此,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恰当政策制定,引导FDI合理产业、区域布局至关重要。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产业转移工作,提高FDI利用效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FDI引入工作。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基本都体现在实证研究上。既有实证研究在方法上大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多数研究都欠缺控制变量的选取;二是几乎没有文章是以地级市数据来研究FDI对全国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另外,在研究内容方面,既有文献较少涉及区域对比。因此,本文利用地级市面板数据、加入控制变量,来研究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做好东、中、西部比较,是本文研究上的创新;但这也可能演变成本文的不足:在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中,尚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实证模型,因此本文在建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甚至有误。但我们应该看到,本文至少改进了既有文献只选用FDI作为因变量,缺少控制变量选取的不足,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之用。
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本文以为,做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FDI引入和利用工作,对于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差距,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FDI在产业内、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问题,FDI非均衡分布对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利弊问题,探讨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问题。换言之,就是要回答“FDI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如何”、“FDI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做好外资引导工作,助力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对缩小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差距,实现产业均衡发展与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有较大作用。
基于以上背景和目的,本文假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为重点的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FDI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FDI如何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2003-2012年地级市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实证研究了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重点进行了东、中、西部比较;而后,结合现状分析、机制探讨和实证研究给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重难点进行了阐释。
第2章为研究准备部分,主要是对本文涉及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一个界定和回顾。在概念界定上,本文主要对FDI、产业、产业结构,以及本文的中国区域划分给出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的各类统计数据库,所以本文在FDI的概念上,使用了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概念,而非国际通行概念。另外,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所以对于产业结构理论,本文只对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进行回顾,其余相关理论并未展开深入研究。
第3章是现状分析部分。现状分析包括两块:一是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二是我国FDI发展现状。在产业结构现状方面,在空间上,进行了全国与区域的分析,在内容上,进行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分析。研究结果指出:空间上,我国整体产业结构逐步走高,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在东、中、西部,第二产业还是主导产业,只是在东部第三产业有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的趋势。在FDI发展现状方面,本文从FDI的产业结构特征、投资方式特征,以及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在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在绝对数值上,第三产业吸引FDI数量已经完成对第二产业吸引FDI数量的超越;第二产业吸引FDI绝对值上波动中略有下降,但数值仍然很大;第一产业实际利用FDI较低。在相对比例上,第三产业吸引FDI比例逐年增长,第二产业吸引FDI比例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吸引FDI占比虽波动不大,但比重很小,不到2%。在投资方式上,无论从绝对投资额还是从相对投资占比,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是最主要的三种方式,以2013年为例,外商投资占比76.19%,中外合资经营占比20.22%,中外合作经营占比1.94%。在FDI的区域分布上,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在逐步减弱,但仍然很大,2003年,东部地区吸引FDI占比86.47%,中部占比9.83%,西部占比3.70%;2013年,东部地区吸引FDI占比67.03%,中部占比21.96%,西部占比11.01%。
第4章是机制分析部分。本章主要从资本供给、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出口示范等方面分析了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进行了分析。FDI在资本供给机制上,可以通过输血效应、加压效应和催化效应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而这种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资本要素缺乏时期尤为明显和重要。在技术溢出机制上,示范效应、关联效应、竞争效应都是技术溢出效应的表现途径。总的来讲,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一方面依赖资本输出国的技术开发程度,另一方面更依赖于我国行业技术水平与外商投资国的差距,差距越小越显著,因此,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我国技术水平,对于技术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知识溢出机制主要包括培训效应和文化效应,这种效应在人力资源要素流动愈发自由的今天,会显得更为明显。出口示范效应主要是外资企业出口对于国内企业出口的一种影响,到底是挤出还是溢出,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这种出口示范效应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必然是不争的事实。
第5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基于我国2003-2012年地级市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重点分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对东、中、西部的作用依次增大。FDI的产业结构不均衡特征使得FDI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升级效果较差。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差距较大,FDI的区域不均衡分布加剧了地区间不均衡发展,进而加大了区域产业结构差距。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地方政府政策失当等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制约。单纯地增加高级产业的就业人数,而不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并无作用,甚至产生反向效果。同时,金融深化等环境因素改善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裨益。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部分使用了加入了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虽然理论上较既有不加控制变量的文献更为科学,但受限于控制变量选择的合理性与模型构建的科学性不足,整个回归中还是存在一些不显著的回归结果。
第6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章节。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区域表现上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提升从业人员质量而非简单增加数量方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此,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恰当政策制定,引导FDI合理产业、区域布局至关重要。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产业转移工作,提高FDI利用效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FDI引入工作。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基本都体现在实证研究上。既有实证研究在方法上大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多数研究都欠缺控制变量的选取;二是几乎没有文章是以地级市数据来研究FDI对全国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另外,在研究内容方面,既有文献较少涉及区域对比。因此,本文利用地级市面板数据、加入控制变量,来研究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做好东、中、西部比较,是本文研究上的创新;但这也可能演变成本文的不足:在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中,尚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实证模型,因此本文在建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甚至有误。但我们应该看到,本文至少改进了既有文献只选用FDI作为因变量,缺少控制变量选取的不足,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之用。
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本文以为,做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FDI引入和利用工作,对于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差距,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