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课余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篮球作为学校课余训练中普及率很高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篮球运动的课余训练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宿迁市特殊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现状的影响,篮球运动的发展与其他省市有较大的差距,中学作为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课余训练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宿迁市整个篮球运动的发展。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宿迁市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保障条件、教练员队伍、运动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制约宿迁市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因素,主要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家长支持度较低,班主任支持度不高;训练时间较少,每次训练时数和每周训练频率相对较低;课余篮球训练的经费缺乏,来源单一。2、宿迁市中学篮球教练员在选拔方面大部分是实施任用制度,抑制其他优秀教练员的积极性。3、宿迁市中学篮球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水平较高,但教练员自身的运动水平较低,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员,对训练和竞赛的控制能力较差。4、宿迁市中学篮球教练员对训练的目标、任务、态度等方面认识不足,责任心相对较低;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率不够,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教练员训练所享受的待遇较差,参与相关岗位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对科研的关注程度较低。5、宿迁市中学篮球竞赛时间安排较少,参赛队伍相对较少,比赛的技战术水平与层次较低。6、宿迁市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制度不健全,小、中、大运动员的人才流动渠道不畅。宿迁市中学篮球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以普通学生为主,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主要以进入大学为主。7、参加训练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普遍认为参加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学校对运动员因为训练、比赛所耽误的课程所采取的措施不够,运动员自身的弥补措施不足。由此,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升学。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下列相应的对策:1、明确目的,创建良好氛围2、广泛多渠道筹集经费。3、建立健全教练员选拔制度,选拔出优秀的教练员。4、建立健全课余篮球训练和竞赛制度,保证学生运动员的人才流动渠道畅通,流向渠道多样化。5、加强教练员业务培训和教练,提高其专业素养。6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练员积极性。7、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