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37)山西省中学教育困境及原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再现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进行解读,以史为镜,启后世之行。本研究首先通过对1912—1937年有关山西省中学教育史料的整理和挖掘,呈现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概况,探究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而从社会环境和教育自身分析山西省中学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以史为鉴,通过客观真实地梳理山西省中学教育艰难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当前教育有所启示。基于这一研究目的和思路,本研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起、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介绍。第一章介绍民国时期(1912—1937年)山西省中学教育的发展背景与概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在发展背景中,着重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在发展概况中,重点从微观方面阐述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的数量和分布、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经费和设备、学校管理等,探究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教学发展实情。第二章通过对当时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背景和概况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学校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地区分布差异大,高级中学与初级中学数量配比失衡,中学数量与人口配比失衡;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科目多且难度大,教材混乱且新旧参杂,课程计划执行不良;三是教师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数量短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养低;四是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落后。第三章探究民国时期山西中学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政治、经济、战乱和历史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分布不合理的原因;其次,从中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不明确与中学校教育目标不清晰两个角度,探讨造成教师力量薄弱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最后,从经济基础薄弱和教师专业素养低的角度,分析造成中学教育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的原因。第四章为历史镜鉴与启示。从教育目标与实践相统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消费文化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人们在社会消费活动中集中表现出来价值取向与文化特征的总和。消费文化以别具一格的文化逻辑和价值旨趣渗透于现代社会,对当代学校
本文探讨了关于混沌教学中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物理学教材中的定位、混沌教材编写原则以及引入计算物理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
针对异步电机运行在V/f控制方式下空载或者轻载时容易出现电流畸变振荡甚至系统不稳定现象,在功率控制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善V/f控制交流传动系统稳定性的控制方法。通过深
为了能够更好地协调黔东南地区人地动态关系,笔者以2001~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模型系统GM(1,1)建立数学模型,以此对黔东南地区在2016、2020和2024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2014年的美国国情咨文是奥巴马成功连任后发表的第一篇咨文,对提高奥巴马的支持率具有重要意义。它运用肯尼斯·伯克(Kenneth·Burke)同一修辞的内容同一理论—同情认同(iden
培养后代是家庭和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最具广泛性和基础性的教育,它对促进个体成长成才、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环杭州湾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浙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2002年,这六个市(含省级公司)外贸出口233.0亿美元。占全省的79.2%;实际利用外资28.17亿美元,占全省的89.2%。其中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
本文在回顾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恶化及人口剧增是现实中制约人与自
<正>在小学阶段,美术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持久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教法得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