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至今为时间段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各个历时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置以大理白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至今为时间段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各个历时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置以大理白族扎染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详细探究,以图案为线索,探索曲折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首先,通过调研资料与文献分析,从白族扎染图案的自然环境背景、人文历史背景等方面对白族扎染图案展开研究,详细梳理了白族扎染图案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其次以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内容分类,并结合社会背景、经济改革背景将大理白族扎染发展时间分段,分析扎染产业的发展与扎染图案之间的关联,探索扎染图案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再次,通过图案的构成形式以及审美法则进行图案设计特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观念和审美内涵,从扎染的工艺、主题、色彩、造型等本体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分析大理白族扎染的设计思想、图案演变规律、社会经济价值,结合其发展现状,对扎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讨。这一研究为少数民族染织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对扎染图案的设计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当前进行扎染图案的设计开发提供设计思维方案。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间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大都缺失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庇护,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与其他儿童相比,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引发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是综合性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基础,没有家庭教育的“启蒙”和“参与”,其他教育无从谈起。 本文选取余姚市的一个山区乡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而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核心要义就要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吸收民智。在公共治理学视域下,立法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立法应当坚持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但是,当前在国家和地方立法过程中,出于“政府权威”和“执法效率”优先的考虑,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往往坚持传统的“管制”理念,从立
目的:评估中医护理干预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96例胃脘痛患者,依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常规组与中医组各48例,常规组患者诊疗中实施常规护理,中医组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中医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且护理后中医组患者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对比P
新能源场站配置储能是扩大风电、光伏消纳利用空间,推动双碳落地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提出减少弃电与参与调峰辅助服务两种收益模式与具体量化测算方法。基于某省规划数据,利用时序生产模拟对风电场 储能、光伏电站 储能的度电收益进行测算,并开展新能源场站配置储能的经济性与运营模式分析。测算方法与实证分析对于确定风电、光伏配置储能的最优配比、开展项目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实
中图分类号:D923学校代码:10207学号:5181072047密级:公开姓名:张春芝指导教师:郭琰申请学位:法学硕士学科专业:民商法学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培养单位: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11月网络著作?
两高基于《刑法修正案九》所做的司法解释将贪污罪的定罪数额起点规定提至明显高于盗窃罪、诈骗罪的定罪数额起点,从而使一般观念上社会危害性更大的贪污罪之入罪起点低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盗窃、诈骗二罪。由此,出现了为适应这一司法解释之逻辑而引发的司法认定的困境。而张明楷教授所提出的将贪污罪视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特殊法条这一解决方案明显是存在逻辑上的问题的。而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公共财物,没
“刑法上的公共场所应否包括网络公共空间”,刑法学界对于此问题的争议从未止息。无独有偶,对寻衅滋事罪的研究亦是如此,关于该罪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而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寻衅滋事罪的适用也逐渐扩展到网络领域,无形中将两个争论点很高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在 2013 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
国家在以法律形式赋予公民防卫权的同时,也对该权利的行使规定了一定的限制条件。防卫限度是成立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对于这一限度条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一直存在争议。近些年来,有关正当防卫的案件,尤其在涉及防卫人的行为是否超过防卫限度的认定问题上,总会引起理论界和社会民众的广泛热议。从立法上看,对防卫限度的认定应该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防卫限度的认定把握过
正当防卫是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司法机关在正当防卫的认定上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很难得到正确认定。文章以两高发布的刑事指导性案例为视角,对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在正当防卫司法认定上存在的误区,分析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正当防卫司法认定存在的误区。从指导性案例来看,最终被法院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件在
随着网络技术的的不断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了许多新型侵财犯罪。支付方式的改变不仅把传统侵财犯罪场所延伸到网络空间,而且还因为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其在犯罪构成和刑罚适用上与传统侵财犯罪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补充制定法,保证法律适用的协调性,帮助各级人民法院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更加准确、一致,于2014年6月发布了第27号指导性案例试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