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基督教高等教育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曾为中国提供了最早的近代高等教育模式。其院系组织、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学位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极度动荡的一段历史时期。政治上,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军阀割据;经济上,近代工商业与传统小农经济并存;文化教育上,中国传统教育、西方科学教育和教会宗教教育相互交织。伴随着西方炮舰政策而兴起的教会学校教育逐步向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基督教高等教育经历了迅速发展、短暂消沉、全面调整和重新发展几个阶段,其中“立案”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来自异质文化的基督教高等教育,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便与中国社会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主要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后期。其间,基督教教育者迫于压力,对其教育教学行为和中国政府的立案要求都作了认真的反思,并进行了积极的全面调整,以至在获准“立案”之后,基督教高等学校大都获得新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毫无疑问,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基督教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有重要价值的。本文通过对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在立案前后(上溯到19世纪末,下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生的变迁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力图揭示导致这些变迁的内外诸因素。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在1900-1923之间日渐完善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论述基督教教育者基督教化中国的自信。第二部分,论述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彷徨与消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督教教育面临的危急形势,使基督教教育者感到彷徨;二是基督教高等教育的消沉;三是基督教教育者的深刻反思。第三部分,论述基督教教育重新定位于服务中国的策略,及其展开全面的调整的动因。其中“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督教大学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二是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调整。第四部分,分析了基督教高等教育融入中国的努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主权回归中国;二是基督教高等教育在立案后获得新的发展。最后是结语,笔者认为,异质教育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能以特定的方式彼此融合,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