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对于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治疗方案在国际上存在争议,两个权威机构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SRS)和国际脊柱侧凸康复治疗学会(SOSORT)的指南中推荐方案也不同,总结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坚持认为对于轻度AIS患者而言,脊柱侧凸特异性运动疗法是没有效果的,应定期随访观察,因为对于轻度AIS患者,通常不存在十分明显的症状,日常生活跟同龄健康孩子基本没有区别,部分患者有自愈或缓解的可能,而且短期一般不会严重恶化,所以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另一派则建议使用脊柱侧凸特异性运动疗法,而且认为该疗法是有效的,能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本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对应这两派观点,进一步探究与定期随访观察相比,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处于10°到25°之间)接受脊柱侧凸特异性运动疗法是否更加有效,是否可以避免侧凸进一步进展恶化和是否能帮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尝试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且简单易学的训练方法。方法:选取2018-2019年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30例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将30名患者划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患者按规定处方定期接受治疗师亲自监督治疗训练,给予24周的Schroth Best-Practice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15例,对照组性别、年龄以及侧凸角度等都要与实验组相匹配,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作定期观察随访处理,每个月定期回医院做体态监测评估,并进行日常生活健康指导,预防对照组受试者侧凸弯弧发生明显恶化。监测指标使用Cobb角、锁骨角(CA)、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躯干冠状面平衡(CB)、躯干冠状面偏移(TS)、冠状面骶骨倾斜角(S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脊柱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T1骨盆角(TPA)、腰椎前凸角(LL)、Raimondi值、躯干旋转角(ATR)以及SRS-22量表。结果:(1)冠状面指标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Cobb角由17.30±5.56°减小到11.81±3.88°,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躯干冠状面偏移率从33.33%降到13.33%,CA、PO、SO也都减少了,且都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Cobb角由15.43±4.53°增加到16.89±5.32°,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冠状面偏移率从26.67%增到33.33%,CA、PO、SO干预前后则没有统计学差异。(2)矢状面指标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TK、PT和TPA显著性增加(P<0.05),脊柱矢状面失衡率由53.33%降低到20.00%。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各指标都没有统计学差异,脊柱矢状面失衡率从46.67%增加到53.33%。(3)水平面指标及体表测试指标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Raimondi减少了,而且存在显著性的变化(P<0.05),ATR值也减少了,存在显著性的变化(P<0.01)。对照组干预后和干预前相比,Raimondi、ATR值都没有统计学差异。(4)生活质量的SRS-22量表评分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SRS-22量表中的疼痛、心理健康、自我形象感知这三项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增加(P<0.05)。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自我形象感知和心理健康这两项的评分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过24周的Schroth Best-Practice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在冠状面能明显降低AIS患者的侧凸程度,有效控制侧凸的进展,而且能明显降低缓解身体两侧肩、髋形态的不等高,降低了躯干冠状面偏移率。在矢状面,增大了胸椎后凸的曲度,对骨盆前倾和脊柱后倾也有明显矫正作用。在水平面,对患者椎体的旋转也有矫正作用。SRS-22量表中的疼痛、自我形象感知、心理健康这三项得分都分别增加了。因此,对于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Schroth Best-Practice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更加有效,不仅对脊柱三维进行了矫正,还改善了躯体形态,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训练方法安全有效而且简单易学,是值得应用和推荐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