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身份地位、阶层分化的重要象征。在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并持续快速上涨,这使得有房者的房产价值水涨船高,无房者愈难购房,住房消费两级分化现象愈加严重,住房不平等由此产生。近年来,“六个钱包买房”的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普遍,面对住房的高额开销,向父辈寻求经济支持成为年轻人满足自身住房消费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家庭背景为代表的先赋性因素的差异是后天无法改变的,父辈资本优势的延续扩大了子辈在住房产权获得上的不平等,子辈住房阶层固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集中探讨代际因素对住房分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住房分层的相关理论与最新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房市场的现实背景,基于CGSS2005和CGSS2015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住房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潜在类别模型确定住房分层结构特征。基于住房分层、社会流动、累积优势等理论分析代际累积优势对住房分层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中代际累积优势是指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与其他人相比的优势/劣势和自身优势/劣势的叠加效应。从单位性质、职业类型、政治面貌三个维度,利用其代际流动轨迹来测量代际累积优势。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代际累积优势和住房分层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代际累积优势对住房分层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差异。基于此,为改善住房分层、打破子辈住房阶层固化提出相应建议。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和住房数量将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分层结构归纳为“三阶四级”式。即第一阶第一级为无产权房阶层,第二阶为一般产权房阶层,其中包括第二级有产权房而租房阶层和第三级自住自有住房阶层。第三阶第四级为优质产权房阶层。(2)从全国和分地域来看,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状况相较于2005年有所改善,呈近似“橄榄球”状,城市居民住房状况整体得到提升。从底层和上层占比差异来看,2015年我国整体的居民贫富差距在逐渐缩小。从有产权房而租房阶层的居民占比来看,2015年我国整体社会流动性高于2005年。各地域在各年份的住房分层结构大致相同,但具体住房阶层占比情况仍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底层和上层占比差异一直最大,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问题较突出。中部地区自住自有住房阶层占比一直最高,表明中部地区的整体社会流动性相对于东西部来说较低。(3)整体来看,单位性质、职业类型和政治面貌三个维度的代际累积优势均对城市居民住房分层有影响,其中单位性质的影响最为显著。代际累积优势对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状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均有影响,但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相较于2005年,2015年单位性质维度下的代际累积优势对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的影响有所加强,而政治面貌维度下的代际累积优势对住房分层的影响有所减弱,职业类型维度下的代际累积优势对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的影响并无明显变化。总体来看,代际累积优势对东部地区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的影响最大。(4)在单位性质、职业类型、政治面貌处于优势地位的父辈会努力使子辈保持优势地位,子辈依靠这一优势“再生产”,从而在住房获得能力上拥有累积优势。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职业地位低于父辈的子辈依靠父辈的职业地位优势而拥有较好住房资源的情况。而对于父辈处于劣势地位的子辈来说,若凭借自身的努力向上流动也有助于改善住房条件,提升住房层次。(5)为加快代际流动,构建和谐的住房关系,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政府要实施差别化住房供应策略,“因城施策”和“分层施策”相结合;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住房梯度消费;因地制宜推进房产税改革进程。同时要增加个体提升自身素质、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破除流动壁垒,使人力资本获得应得报酬;进一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适时适当征收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