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重要水产养殖经济生物,在水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采用养殖生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研究手段,通过野外采样、室外养殖、实验室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配合饲料和新鲜罗非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脂肪酸组成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了长江口奇、偶年群体的遗传差异与关系,为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利用和种质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试验一:配合饲料和鲜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配合饲料和野杂鱼是当前中华绒螯蟹养殖中的最主要饵料。本章以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网箱同池饲养法,研究了配合饲料和鲜鱼(罗非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130天的饲养后,配合饲料与鲜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体重、壳长、特定生长率、肝胰腺指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蟹成活率均是罗非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而早熟率和增重率则是罗非鱼组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在脂肪酸组成上,肝胰腺中主要脂肪酸为C18:1n-9、C16:0、C18:2n-6、C16:1n-7,且n-3PUFA含量明显少于n-6PUFA。配合饲料组C16:1n-7、C14:1n-5、C17:1n-7、C22:1n-9、C24:1n-9、C18:3n-3、C20:5n-3、C22:6n-3等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罗非鱼组(P<0.05),而C18:1n-7、C18:1n-9、C20:1n-9、C18:2n-6却显著低于罗非鱼组(P<0.05);无论配合饲料还是新鲜罗非鱼,雄蟹脂肪酸中的C18:2n-6、C18:3n-3、C20:5n-3、C22:6n-3含量均高于雌蟹,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二:配合饲料和鲜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FAS、FABP、ALF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探讨配合饲料和鲜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中脂肪酸合成、转运以及抗菌方面的影响,研究了配合饲料和罗非鱼投喂130天后,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中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抗脂多糖因子(ALF)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①罗非鱼组的FAS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 <0.05);②配合饲料组的FAB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罗非鱼组(P <0.05);③罗非鱼组的ALF基因表达量略高于配合饲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④同种饲料雌雄间的基因表达量差异都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配合饲料和鲜鱼会对肝胰腺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显著影响。试验三:中华绒螯蟹奇、偶年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为检验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是否存在奇、偶年份系谱群体,采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2004、2006~2011共7年采集的中华绒螯蟹长江天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偶年群体(2004、2006、2008、2010)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显著高于奇年群体(2007、2009、2010)(P <0.05);②奇、偶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差异显著(P=0.024);③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关系树表明:偶年群体和奇年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遗传聚类;④主成分分析(PCA)和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表明:奇、偶年两类群的分化明显,但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渐渗与基因交流;⑤两个偶年(2004、2006)和两个奇年(2007、2011)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长江天然中华绒螯蟹群体存在较明显的奇年与偶年系谱,但两系谱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