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口译学者认为,口译不仅应忠实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忠实原文的语体风格(Herbert 1952)。然而,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很难在译文中将原文的内容、语体风格完全再现,总会与原文发生或多或少的“偏移”。Miriam Shlesinger(198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原文口语性特征明显时,同声传译会降低其口语性,增强其书面性;当原文书面性特征明显时,同声传译会降低其书面性,增强其口语性,也就是口译中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然而,笔者发现,口语性/书面性偏移不仅明显存在同声传译中,在交替传译中也是如此。阅读交传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的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多数研究结论以单个译员的口译案例做支撑,缺乏更大的语料支撑;同时,在验证偏移实验中,部分参数难以量化,且并不同时适用于中英文体系。故笔者邀请了6名受试,尝试用不同的参数来重新验证汉英交替传译中存在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假设,并探究其原因。根据精力分配模式(Daniel Gile 2009),口译结果是由译员的精力供给和口译任务对译员的精力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由于书面性特征明显的文本通常信息密度大,译员对于认知的精力需求增加,则可用来监控表达的精力减少。同时,口语性特征明显的文本通常信息密度低,对于译员的认知负荷小,从而译员有多余的精力协调。因此,译员的精力供给和口译任务对译员的精力需求间的动态关系可能是口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的原因,交替传译也是如此。为了证明上述假设,作者邀请了6名受试参与本案例研究。6名受试均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口译学习,并通过CATTI-2(英语口译)考试。同时,作者选取了口语性特征明显和书面性特征明显的录音各一篇作为原文材料,并在洪磊和王斌华(2011)的研究基础上,保留了其原有的10个参数中的7个,并添加了1个全新的参数。这8个参数的选取标准是:1)它们是汉语和英语的口语性和书面性的共同特征;2)它们易于发现且易于量化;3)它们都适用于本次研究所选的口译文本。通过计算8个参数分别在原文和译文下的频率,可得出交替传译后,这些参数的频率是否有变化,从而验证汉英交替传译中存在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假设。实验结果表明,汉英交替传译中存在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也就是说,当原文口语性明显时,译文会降低其口语性,增强器书面性;当原文书面性明显时,译文会降低其书面性,增强其口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