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分调控为核心的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病原的相互作用。为了探明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光质对灰霉菌侵染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设施内番茄灰霉病的环境调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金棚14-6’番茄为材料,分别通过空气湿度、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耦合及空气湿度与光选择性网耦合三部分试验,观察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表型变化、细胞学差异、组织结构变化、抗氧化系统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参数、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空气湿度(高空气湿度:80%~95%;低空气湿度:65%~80%)对灰霉菌侵染番茄的影响。高湿接种60 h大量芽管伸长出现在叶片下表皮细胞并分化菌丝,叶肉细胞间隙分布了大量的菌丝并伴随病斑出现,灰霉菌在60 h完成侵染;低湿接种108 h芽管伸长出现在叶片下表皮并分化菌丝,叶肉细胞间隙有少量菌丝分布,没有明显病斑出现。随着灰霉菌的侵染,低湿与高湿相比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结构从整齐紧密变为排列疏松的时间滞后;高湿和低湿处理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侵染后期低湿处理的叶片组织结构厚度显著高于高湿。随着接菌时间延长,高湿和低湿的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处于相对活跃的调整、适应的变化过程,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对照和接菌相比无显著差异,变化趋势维持在基本的振幅上。(2)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耦合对灰霉菌侵染番茄的影响。研究设置两个空气湿度(a)水平(高湿Ha:80%~95%;低湿La:65%~80%);三个土壤湿度(s)水平(低水Ls:60%~70%;中水Ms:70%~80%;高水Hs:80%~90%),共6个处理。结果显示:Ha比La处理发病早、发病严重且病情发展速度快;在Ha条件下的发病程度为:Hs>Ms>Ls,在La条件下Ms与Hs、Ls相比病情发展缓慢。灰霉菌侵染前期叶片各组织结构厚度在Ha和La条件下随土壤湿度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后期呈下降趋势。随着灰霉菌的侵染,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处于相对活跃的调整、适应的变化过程。Ha下的Fv/Fm、产量、果实品质均显著低于La,在Ha下Fv/Fm表现为Hs<Ms<Ls,La下Ms>Ls>Hs。LaHs的产量最高,HaHs的产量最低,各因素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两者交互。(3)空气湿度与光选择性网耦合对灰霉菌侵染番茄的影响。试验设置两个空气湿度水平(高湿H:80%~95%;低湿L:65%~80%);四个光选择性网水平(红色遮阳网R;蓝色遮阳网B;黑色遮阳网D;不覆遮阳网CK),共8个处理。结果显示:H比L处理下发病早、严重且病情发展速度快;两种湿度条件下光选择性网处理发病程度均表现为:D>CK>B>R。随着灰霉菌的侵染,在1 dpi~3 dpi叶片的厚度(除对照)均表现为H>L,7 dpi~15 dpi叶片厚度呈下降趋势。各光选择性网处理下,番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An)和气孔限制值(Ls)均表现为H<L,而胞间CO2浓度(Ci)为H>L,即高湿条件下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引起的An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高湿的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Φ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 P(光化学猝灭系数)均显著低于低湿,而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表现为H>L,红色和蓝色遮阳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灰霉菌侵染植株引起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以LR处理效果最好。各因素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空气湿度>光选择性网>两者交互,LR的产量最高,HD的产量最低。研究结果认为灰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为湿度80%~95%和侵染完成时间60 h;空气高湿和土壤高水、空气低湿和土壤中水条件侵染完成时间分别为3 d、10 d;空气高湿、黑网、空气低湿红网侵染完成时间分别为3 d、15 d。空气低湿和土壤中水、空气低湿和红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灰霉菌的侵染,推迟了发病时间,减轻了发病程度,提升了植株的光合能力,降低了病害对番茄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
其他文献
自2020年一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超过两年,对全球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不同国家不同的防疫政策正在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促使世界增长极发生转移。一些国家凭借着适宜的防疫政策稳定、加强、获取世界增长极的地位,另一些国家由于不合适的防疫政策削弱、丢失世界增长极的地位。本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以增长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指导,基于文献改良了世界增长极的衡量指标增长极性的构
学位
蚜虫具有繁殖能力强和种群密度高的特点,通过刺吸植物的汁液获取营养物质,在作物生长阶段对其造成严重损害。同时蚜虫危害范围广泛,也是众多植物病毒传播的媒介,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甾体类化合物和哌啶酮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使其在农药应用和发掘中具有独特地位。本研究是以实验室前期的研究为基础,以具有杀虫活性化合物的甾体结构为母体,通过Beckmann反应形成甾体哌啶酮基本骨架
学位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最重要的果实食心虫之一,在我国的主要水果产区均有其分布,给我国的果树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果实套袋结合化学农药喷施是目前防治桃小食心虫的主要措施。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杀虫剂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本研究对陕四个地区的桃小食心虫田间种群进行抗药性监测,明确了陕西四个苹果主产区桃小食心虫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田间种群三大解毒酶活力水平,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面临的高温、干旱等气候条件造成小麦减产,加重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小麦虫害的优势种。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但不在植株外部表现出感染症状,能通过某种机制对宿主提供保护作用,内生真菌对植物虫害的影响研究尚不深入,且对不同昆虫表现出从积
学位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和ζ-胡萝卜素脱氢酶(ZDS)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受到抑制可导致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受阻,植物出现白化现象,并最终死亡。N-(4-氟苄基)-6-甲基吡啶酰胺(编号:ZI-22)是本课题组通过随机合成筛选出的一个作用于PDS和ZDS的6-甲基吡啶酰胺类专利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本论文研究了ZI-22的室内除草活性及混配增效
学位
胆固醇是昆虫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具有组成细胞膜、作为蜕皮激素的合成前体以及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的功能。然而昆虫不能自主合成胆固醇,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胆固醇在植物体中的含量极低,无法满足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所需,因此植食性昆虫需要将植物固醇转化为胆固醇加以利用。但不是所有的植物固醇都可以转化为胆固醇,并且昆虫对不同固醇的吸收利用效率不同。然而关于昆虫固醇吸收利用的基因研究较少。在棉铃虫Helicove
学位
本研究提供一种林间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的新技术:利用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摩泽蒲螨(Pyemotes moseri)作为媒介生物,靶向性传播昆虫病原真菌孢子至光肩星天牛幼虫危害部位,使光肩星天牛幼虫感染真菌死亡。试验筛选摩泽蒲螨的替代寄主;测试摩泽蒲螨携带真菌孢子的能力;评价摩泽蒲螨作为媒介生物防治天牛幼虫的潜力;室外模拟防治光肩星天牛;于林区进行林间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改进优化带孢蒲螨的简易释放装
学位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严重危害豆科植物和牧草,是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防治对象。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防治技术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深入了解豌豆蚜抵御病原物侵染的免疫防御机制是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前提。豌豆蚜缺失大量免疫相关的基因,但其体内micro RNA(mi RNA)的合成和作用通路是完整的,Dicer-1是mi RNA合成过程中行使切割作用的内切酶,对mi RNA的合
学位
斑蝥素(Cantharidin)是芫菁科等昆虫体内的防御性毒素,具有高效的杀虫、抑菌、除草以及抗病毒和抑癌等活性。近年来,斑蝥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一直在从事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体内斑蝥素合成途径已经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基因组数据的缺乏限制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中华豆芫菁的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获得了芫菁科特有并在中华
学位
茶叶PPO能催化合成与红茶汤色、滋味等感官品质关系密切的茶黄素,而茶黄素的总含量也与国际上红茶的估价关系密切。勐库大叶种茶树是中国适制红茶最好的茶树原料之一,其内含的PPO对红茶品质及茶黄素合成应该有重要影响,但针对勐库大叶种茶树PPO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PPO同工酶。本试验以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一芽二叶)为原料,经匀浆浸提、硫酸铵沉淀后得到PPO粗酶Ⅱ,再通过离子交换层析(琼脂糖凝胶)后得到P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