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分类是了解自然界的基础,每个对自然界感兴趣的人首先应该了解的便是生物分类。更好的认识、鉴定物种,才能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随之推行更完善的保护措施。准确快速地鉴定物种,自然成为生物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自2003年DNA条形码概念被提出以来,便受到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DNA条形码是利用生物体内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在鸟类中,目前普遍的观点是运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mtDNA CO1)基因的一段648bp的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这在北美260种鸟种鉴定中获得较好的支持。然而,东亚鸟类和北美洲鸟类有着十分不同的进化背景,条形码技术在东亚鸟类中是否同样适用,尚有较大疑问。雀形目鸟类物种丰富,占鸟纲物种数目的一半以上,作为世界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雀形目鸟类的保护对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雀形目鸟类的繁殖、鸣声、生态、行为等已开展过许多研究,但由于雀形目鸟类数目众多,一些物种在形态上的差异十分微小,不易被鉴别,而有些物种种下形态学变异较大,导致雀形目中许多鸟类的物种鉴定、分类关系等一直争论较多。因此,探讨DNA条形码能否用于雀形目鸟类的物种鉴定显得十分有意义,不仅能为我们提供物种分类和定种的证据,也能在鸟撞、刑侦、海关缉私等多个领域有运用价值。本研究选择东亚雀形目鸟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2个科学问题:1)条形码间断(barcoding gap)在东亚雀形目鸟类中是否存在?2)在东亚雀形目鸟类物种鉴定中运用DNA条形码,在多大程度上可信?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东亚雀形目鸟类4525条DNA条形码原始序列,计49科156属427种;新扩增275条序列,计19科52属72种。发现东亚雀形目鸟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1.355%,变异范围为0-17.5%,遗传距离在0-2%的占77.8%。属内近缘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值为10.557%,变异范围为0%-18.8%,遗传距离在5-15%的占92.2%。东亚雀形目鸟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7.79倍。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目前的鸟类分类系统下,东亚雀形目鸟类中不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断,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呈现较大的重叠,这有以下提示:一、以往的研究表明,取样不足更容易出现条形码间断,本研究没有出现明显的间断,说明取样是充足的;二、目前运用的东亚鸟类分类系统可能存在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隐存种、复合种的存在会导致种下遗传距离偏高。更有意义的发现是:由于东亚鸟类进化历史较长,导致不论种间或是种内的遗传距离均高于北美鸟类,因而适用于北美鸟类的阈值并不最适用于东亚雀形目鸟类的鉴定。通过分析,我们建议将DNA条形码遗传距离4.9%作为东亚雀形目鸟类物种鉴定的阈值。在这个阈值下,东亚鸟类的鉴定成功率最高,为94.2%,大多数东亚雀形目鸟类物种可以使用这个阈值进行物种鉴定,但是对于近期分化的物种或者是隐存种、复合种,DNA条形码技术在运用上尚有局限。此外,东亚鸟类的种下遗传距离远远高于北美鸟类的种下遗传距离,这表明在东亚进行鸟类保护不仅需要从物种水平开展保护,也应该关注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