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所依存、所寄居的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充满了鲜活生命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互为主体。然而,由于受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教育学界力图以经典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采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来框定道德教育。于是,在传统道德教育领域,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是等待灌输的美德袋。人们以为,只要把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统一。这种道德教育由于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泯灭了他们的个性,造就的只是一些既无独立性也无责任意识的人。现代德育则又矫枉过正,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道德教育中过分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教师保持价值中立,而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道德观的德育,必定会带来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不论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还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保持中立,都是一种单一主体道德教育。这种单一主体道德教育由于拘泥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思维,故造成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对立。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缺乏爱的交流。教师与学生都生活在冷冰冰的理性世界里,使得本应作用于人的心灵、引导人向善的道德教育,变成了外在于人的知识授受或知性训练。要知道,善不是外部的道德规范,也不是思维技巧训练,而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交往体验。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自我呈现出来并产生深沉的爱的情感时才能产生至善。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道德教育重新回到丰富的充满温情的人的世界中,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中进行着爱的交流,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接纳,在生命的相遇中、灵魂的碰撞中,得到共同成长。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从主体间性的内涵、道德教育的概念、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三个方面,阐释道德教育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 第二部分,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出场语境。当代哲学正在发生主体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主体间性哲学日益成为显学,它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提出的理论来源;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交往与对话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较以往任何时代都密切,培养主体间性的人格是时代赋予道德教育的使命。而当前道德教育仍然是单一主体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因不能培养出时代要求的人才而陷入困境。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则既保留了单一主体道德教育的合理的一面,又是对单一主体道德教育的超越,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第三部分,主体f司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依据;理解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过程,以“我一你”关系存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交往的主体形态,对话是交往得以进行的平台,在交往中师生间达成道德共识,受教育者的德性得以提升。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是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实施的根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