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细微的视角,提醒我们注意大众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探讨发掘出那些对整体宰制的抵制力量。本文以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试图系统地梳理与探究其理论来源、核心概念及主要思想,并尝试使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来解读当下新媒介语境中读者的阅读实践与其它新媒介文化现象,最后立足实际对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进行意义与局限性的评析,试图验证该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应用适切性。本文一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通过对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爬梳与分析,确定本文将以其理论的应用为研究重点。但首先需要介绍德塞都其人生平与学术经历,将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放置于生成的时代背景与辨清其理论来源。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来源丰富,德塞都本人的学术经历,以及哲学、社会学研究视野中的日常生活转向奠定了他研究的面向。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福柯的规训理论与布尔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模型则共同启发了他的理论,德塞都部分地解构、也部分地吸收了他们的学术观点。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理论组织方式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内在的逻辑秩序可以按层次厘清,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可以从两个层级进行阐述:该理论的切入点是大众作为“弱者”针对宰制力量的“抵制”行为,以及根据自身需要将宰制力量“化为自用”。而理论的升华与延伸部分,则是日常生活空间中的消费实践与行走实践,它表明了大众在官方给定的空间的消费,是一种静默的生产,比起“抵制”更加凸显了大众的积极主动性。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是将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当作理论武器,尝试解释新媒介环境下的读者阅读实践。选择这一切入点有以下考量:首先,德塞都的著作中曾以阅读实践为例,将读者比喻成肆意游牧于文本的“偷猎者”,并将阅读这一日常实践比喻成游牧民在文本牧场上进行的“偷猎”行为。其次,读者这一身份既有被动接受文本信息的弱者特质,在新媒介语境下更具有匿名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等特征,可以尝试用德塞都的理论进行再阐释。最后,理论、现象互相审视这一研究方式与德塞都本人的研究取向一脉相承。该章节结合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参考其理论层级来分析阅读“偷猎”实践的新媒介场域、新媒介读者主体以及其所使用的新媒介阅读“战术”。其中,新媒介战术根据读者对文本的介入程度又可分而述之。最后,将视角延伸至除了文学文本之外的各种新媒介文本。可以看出,德塞都笔下受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在新媒介语境下得到了更加有力的证明与释放。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将目光转向了“他者”,在从前的研究中是不被提及的“一般人”。而德塞都则着重于将个体、接受者指认为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可以通过在既有文化中的主动实践来建构自己的身份意义与话语空间。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范式,引导我们对新媒介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实践的内涵与具体形式进行积极的探讨。与此同时,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仍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看待。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宰制力量拥有的“隐形”特质,以及大众所生发抵制力量中有可能形成的互相宰制等。此外,结合探讨该理论曾被约翰·费斯克等文化研究学者误用与“庸俗化”的现象,我们发现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须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语境进行再思考,反思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错位可能。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不仅呼吁我们将生活中看似熟悉的实践陌生化,结合具体的方法、范畴、视角与日常生活这一原本被视为模糊的背景进行探讨。同时,该理论也可以作为理论武器在新媒介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