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与一般隧道施工不同,轨道交通工程轨行区大多是地下密闭空间,甚至有长达5km的地下区段。在此环境下,民用通信信号无法覆盖,GPS信号也无法到达,同时轨道交通轨行区交叉作业面多、参建单位多、施工专业多,工程管理人员与一线施工人员之间协调难度大,安全风险大。因此,如何降低隧道人员安全风险,成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落后的管理模式是导致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关键原因。隧道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只有把控好进场人员的资质及作业区域,才能实现完整的施工现场人员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点对点的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资质的把控主要靠完善的审核制度,而人员作业区域的管理则要采用BIM模型与新型定位工具相结合的技术。因此,只有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才能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本论文通过研究BIM+RFID技术在广州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发现目前地铁轨行区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对危险源进行精准管控,管理规定流于形式,因此需要引入更先进、更高效、更智能的技术来改变局面。本人为广州地铁BIM研发工作组的核心成员,参与了“广州地铁模型信息(BIM)管理平台”与“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轨行区定位系统”的研发,在应用中发现BIM与RFID需集成在一起才能在轨行区实现对参建人员的精细化管理。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本人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广州地铁某线BIM+RFID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经过灰色关联法的分析发现:基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项目的得分为0.609,基于BIM+RFID技术管理方式的项目的得分为0.677,后者使得施工现场更安全。在工作效率上,BIM技术使得轨行区工期缩短了 15天、节约成本15%,RFID技术使得轨行区调度员的管控范围增加至30个区段,比传统模式有更延展的管理范围和更高效的管理方式。目前新模式所需要的研发及硬件费用是传统模式下管理费的3至4倍,但在管理费每年都上涨的背景下,BIM+RFID系统必然是最优的解决方案。本文还只是初步的探索,取得一些成果,相信随着国家信息化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BIM技术在国内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地铁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领域今后一定会获得更大的科研成果,我国轨道交通轨行区安全管理水平也会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