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鳀和鲱种群丰度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鱼类种群动力学知识对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历程,以实现对渔业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极为重要。特别地,海洋小型中上层鱼类,又称饵料鱼,诸如鳀、沙丁、鲱等,由于它们在生长、存活及其它生活史特征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可塑性,使之成为检验海洋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理想指示种。先前,大量研究表明,在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小型中上层鱼类种群波动剧烈,资源频繁在兴盛与衰退间进行更替,从而给正常的渔业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阐明鱼类种群丰度长期变化背后的原因显得尤为迫切。遗憾的是,受限于渔获资料匮乏的实际,相关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幸运的是,作为珍贵的档案,历史文献记载和海洋沉积记录,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搭建起连通鱼类种群动力学与海洋生态系统间的桥梁,从而以古论今,预测未来。本文从如下4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在过去150年间(1860-2005 AD),我们整合南黄海中部鱼鳞沉积速率(Scale Deposition Rate,SDR)、生物地球化学标志物等资料,提出黄海鳀(Engraulis japonicus)种群波动的受控机制。其次,基于SDR,我们进一步延长黄海鳀种群的时间序列至400年(1620-2005 AD),以验证所提出机制的可靠性。再者,我们将黄海鳀与太平洋其它海域的不同鳀亚种,诸如北鳀(Engraulis mordax)和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进行比较,探讨该机制是否存在普适性。最后,基于历史文献记载,我们重建黄海鲱(Clupea pallasii)种群近600年(1417-2004 AD)的时间序列,并与同为小型中上层鱼类且两者食性相近的黄海鳀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我们提出的机制是否也适用于黄海鲱。主要结果如下:(1)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黄海鳀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替代指标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而自80年代后,受过度捕捞的干预,这种一致性被完全扰乱。(2)季节性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黄海鳀产生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看,夏季SST对鳀早期补充至关重要,而冬季SST对鳀越冬群体有较大影响。特别地,在夏季,鳀与北太平洋环流涛动(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NPGO)呈负相关;而在冬季,鳀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呈正相关。(3)沉积物中δ15N(水柱层化效应的替代指标)和长链烯酮(颗石藻丰度的替代指标)具有预测鳀种群丰度变化的潜力。(4)过去近400年间,黄海鳀种群出现了 7个峰值期:1630-1650年、1680-1700 年、1740-1760 年、1800-1820 年、1850-1870 年、1910-1930 年、1970-1990年,在约50-60年的周期上呈自然波动状态;且与PDO呈弱的正相关。(5)在太平洋空间尺度上,北鳀、秘鲁鳀、日本鳀种群表现出同步的波动性,尽管三个鳀亚种在地理上相距几百甚至上千公里。(6)在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黄海鲱在较高的丰度水平上做低频波动;而在LIA结束后,其在相对较低的丰度水平上做高频波动。过去600年间,鲱种群波动的平均周期约为65年,且与PDO呈弱的负相关,而与我国东部旱涝变化(Drought/Flood,DF)呈强的正相关。(7)过去150年间,在某种程度上,黄海鳀和鲱存在物种交替的现象。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该现象基本消失。通过比较史上不同时期黄海鳀和鲱种群对捕捞和环境胁迫的响应,讨论了它们长期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潜在的驱动机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未来的渔业管理策略不应单纯从如何对捕捞努力量设限的角度去考虑,而是应把气候和捕捞要素都纳入进去,适时对捕捞努力量进行调整,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研究结果可填补相关领域空白,为未来制定渔业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对黄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
其他文献
背景结肠癌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发性癌症,其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明确,虽然有相关的靶向药物用于治疗,但是其五年生存期仍然不超过5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就尤为重要。此外由于生物信息学整合计算机、统计学和生物学知识,使得其在筛选研究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面成为可能。目的本研究对miR-495-3p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功能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miR-495-3p是否通过BUB1(有丝分裂
学位
背景和目的:得益于巨大的生存改善,靶向治疗打开了晚期NSCLC患者综合治疗的新格局。分子特征的精细化管理作为靶向治疗的基石,除了依靠飞速发展的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多新型指标也在分子特征预测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尤其是以PET/CT为代表的影像学参数。本研究拟通过比较不同驱动基因、不同EGFR突变、不同共突变状态等晚期NSCLC患者的PET/CT参数差异,探讨PET/CT在晚期NSCLC患者分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一期梅毒患者在生殖器官皮肤感染部位出现的无痛性溃疡(硬下疳)可在几周内自愈,经一段时间的隐匿后再出现继发感染,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硬下疳自愈其本质也是一种皮肤伤口的愈合,该过程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其中就包括成纤维细胞以及微血管内皮细胞,两者均能特异性分泌对伤口修复至关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01
学位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组成的多方向互作调节网络,在维持机体内稳态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等动物研究表明,当机体受到病原侵袭时,神经递质可由神经细胞合成释放参与调节免疫应答,也可由免疫细胞自主合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发生发育及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一些神经递
学位
AMPK是生物体内代谢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营养缺乏及其引起的能量水平的下降能够激活AMPK,被激活的AMPK通过磷酸化其下游底物而实现对细胞内的代谢通路的重塑,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增加产能,从而维持代谢稳态。葡萄糖作为大多数细胞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的缺失能够激活AMPK[1],但该过程是否依赖于代表能量水平下降的AMP或ADP上升的AMPK激活的经典途径尚无定论[2-5]。本论文的研究揭示了一条在葡萄
学位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的产生是机体基因组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基因组中,仅有2%是编码蛋白基因,而98%的基因转录最终是不编码蛋白的。其中转录本长度大于200nt的缺乏开放阅读框的RNA被命名为长非编码RNA(lncRNA)。已有研究表明lncRNA广泛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胰腺癌细胞中DUXAP8通过抑制KLF2和P21表达从而发挥癌基因效应。胃癌中高表达的LINC0046
学位
二噁英类化合物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结合芳香烃受体(AhR)并诱导毒性效应,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的表达水平是AhR信号通路激活的典型生物标志物。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二噁英类污染物,在全球化学循环中迁移并广泛分布于海洋。检测海水二噁英类污染物的传统方法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耗时长、成本高。本研究运用分子克隆技术,对比不同物种的cyp1a1启动子的活性、对比不同数量的二噁英
学位
目的:研究PPARα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凋亡和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诱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PPARα全身性基因敲除小鼠和神经元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水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加速转棒等实验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通过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通
学位
众所周知,非生物胁迫比如高盐、干旱和极端温度是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几个的问题。近年来重金属已经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问题。锌(zinc,Zn)是一种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到各种生理过程。但是高浓度的锌会对生物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尽管在作物中缺锌环境比锌中毒更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同的人为输入导致许多区域土壤中锌浓度逐渐增加。锌过量会降低植物组织器官的生长,引起叶片黄化,降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
学位
植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建立起茎端分生组织,茎端分生组织中的干细胞不断为植物地上部分的发育提供子细胞。WUSCHEL(WUS)蛋白调控拟南芥茎端分生组织的干细胞功能。为了找到能够与WUS蛋白一起调控干细胞功能的因子,王晓爽以WUS蛋白作为诱饵,在拟南芥cDNA库中找到DNAJ蛋白SUVH-interacting DNAJ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SDJ3)能够与 WU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