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GLP计划提出的要求,“要围绕界面——人文因素如何引起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自然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福利,人们如何认识和响应自然系统的变化”,开展大量的案例研究,再进行综合分析和模型模拟。结合我国的国情,揭示“生计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土壤质量演变”的动态过程,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研究的范式显得尤为迫切。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地貌以高山峡谷和山原为主,受纬度、海拔高度、地貌变化的影响,水、热、光等因子的再分配形成了复杂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长期以来的人地耦合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区,为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因此本文选择该区域河谷地带和中山地带的四个典型村,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该区1957年以来的社会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数理统计等方法,调查不同地带农牧民的生计策略,50年来的生计变化,土地利用情况,1982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根据农户的特点将农户分为纯农型、农为主型、非农为主型和非农型四种类型,构建适合该区的指标,对农户生计资产和生计多样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区分了农业多样化和非农多样化活动,1982年至今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度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产总值有明显的规律性,非农型)非农为主型)农为主型)纯农型。人力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社会资产等指标值越大,农户非农化程度越高,而自然资产指标值越大,非农化程度越低。(2)农业活动和非农活动的结合是研究区农户最普遍的生计策略。农户的农业生计活动组合以“粮-菜-果-猪”最为常见,农业生计多样化水平:农为主型>纯农型>非农为主型>非农型。不同类型农户从事的非农生计活动差异主要在于生计活动的门槛高低,非农型农户从事高门槛非农活动居多,其他类型农户多从事低门槛非农活动。(3)人力资产是农户生计多样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非农多样化生计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农业生计多样化活动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自然资产和人力资产尤其是劳动力的丰富程度,非农生计多样化的主要限制是人力资产,金融资产、物质资产以及社会资产的丰富程度。(4)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至今农户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改变,主要有两种趋势,其一,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复杂、高经济价值,初期农户的土地利用类型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土地利用类型组合简单,目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由粮食作物单作、内部套作、间套作变为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经济苗木等间作、套作;其二,由于劳动力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缺乏,而将土地出租或退耕。(5)土地利用变化农户类型分异明显。非农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越剧烈。纯农型、农为主型更多地保持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类型转变主要发生在小麦.玉米或玉米与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果树间。非农为主型农户地块的利用类型转变较剧烈,且频繁、多样。非农型农户地块的利用类型全部转变。(6)劳动力投入,中山村普遍大于河谷村,纯农型>农为主型>非农为主型>非农型。面对非农业对劳动力的竞争,劳动力投入有所降低,但基本保证土地生产的需求,教育水平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多为男性)一般投向非农活动,教育水平低、年老体弱者、女性劳动力主要承担种植、养殖活动,往往通过换工、雇工等途径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7)化学肥料投入种类和量均大大高于从前,农家肥投入变化与牲畜饲养量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农户投入水平不同,农为主、非农为主型农户多种肥料配施,用量适中,且因劳动力、资金等的保证,能维持较高水平。纯农型以老年农户为主,受到劳动力缺乏及资金等条件限制,土地投入水平不高,施肥种类以农家肥及尿素等传统肥料为主,一般不施用后期推广、价格相对较高的新化肥。目前由于化肥价格上涨及农户对过多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的认识,有减少化肥投入的趋势。本文综合研究了“宏观政策、市场、人口等背景—生计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提出可持续生计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策略,是探索小农经济下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研究途径的重要尝试,也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生计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