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之一,文风空灵、细腻。《到灯塔去》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伍尔夫风格的作品,展示了作家成熟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及其人生态度。文学评论界已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多种不同视角分析了这部小说。而若想真正领略伍尔夫独特的文风,揭示形成此种风格效果的原因,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可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将二分的事物统一起来,并使二者形成相互谐和的整体。本文即是运用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思路的“三个变体”去分析小说《到灯塔去》,研究其形式、内容中丰富的美学思想。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四章正文及结论。
引言介绍了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和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手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与评论,进而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以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的三个变体,即“虚实”、“社会伦理与个人情感”及“人生主题”为观察视角,分析小说的写作形式和故事情节,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涵义。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天人合一”及其变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审美标准。所谓“天”与“人”,实际可理解为任何相对二分的对象,“合一”则意味着和谐一体。于是,“虚”与“实”、“社会伦理”与“个人情感”、“人生主题”中的“反思”与“面对”也就是它的三种体现和外延。具体说来,“虚实”可用来分析艺术特色或写作技法的表现,“实”是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直观感受,“虚”则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社会伦理与个人情感”则可用于解释社会意识形态中两种情感价值观,即对社会、他人投入的情感与对自身投入的情感的融合而非对立;“人生主题”是对人生困境问题的追问、升华,揭示了人面对困境的挣扎和对生存的感悟。
第二章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伍尔夫的写作技巧,着重探究了空间和时间。第一节介绍小说实体空间的“实”和人物心理空间的“虚”。这两种空间的转换与互相补充,为小说构建了一体的发展空间。第二节从时间出发,分析小说中物理时间的“实”与心理时间的“虚”.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结合贯穿于现实与回忆之中,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叙事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又完成了小说叙事的虚实合一。
第三章以小说人物的情感为中心,分析其社会伦理与个人情感。一方面,人需要“社会伦理”为行为框架;另一方面,“个人情感”帮助个体找到自己的个性。拉姆齐夫人忙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莉莉·布鲁斯库过于重视个人情感,却迷失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两种情感的偏执,都不能使人的生活完满。如果人想拥有完整的生活,则必须结合并平衡这两种情感。经过十年的沧桑,莉莉将“社会伦理”与“个人情感”合而为一,终于从中体会到两种感情的谐和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章以“人生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作为一位画家,莉莉的油画是反映她内心的一面镜子。生活中的困顿,把她带入反思的生活状态。十年间,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敏泰·多伊尔与保罗·雷莱婚姻的由浓转淡,拉姆齐夫人、普鲁·拉姆齐、安德鲁·拉姆齐的死……使莉莉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明白了要珍惜身边的一切。从在生活中只是消极反思生活的问题,到找到积极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的勇气,反思与面对的和谐统一使莉莉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且,她将自己对“人生主题”的认识与成长同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处事及油画作品中。
回顾全文,结论部分指出,运用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变体分析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形式、人物情感及其主题,得以窥见伍尔夫独树一帜的文风,发掘出其他理论角度也许无法窥探到及给予合理解释的美:以虚实看叙事、情感两极的横平看人物内心、人生态度的两面看世间变迁,得以窥见并知晓意识流之美的成因。由此可见,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艺术家要表达的追求“合一”的思想却不谋而合,而中国古典文化中对美及社会现象的阐释力也再次释放出其特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