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诗词历来被中国人民传诵欣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是学识渊博、才情横溢的诗人;另一方面,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杰出领袖。随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口号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重要。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化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其翻译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利用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对毛泽东诗词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诗意”与“理解”的高度契合。 诗歌是一种结合“音、形、意”三者艺术为一体的文学体裁。在翻译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解读原作,对其写作手法、风格、情感色彩、思想主旨等熟悉于心,再根据目的语读者需求或者水平来进行有选择地翻译,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拥有与源语读者一样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召唤结构是文学作品独有的品质,它提供了人与文本之间迂回曲折的互动,或者说“对话”。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诗歌中召唤结构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体验。 本文根据召唤结构理论,从选取的十首毛泽东诗词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然后请以英语为母语,或者英语为第二语言,但是水平与母语接近的外国友人来填写。其中所选取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1976年由钱钟书、袁水拍等人翻译的版本以及1972年由威利斯·巴恩斯通与郭清波合译的版本。前者被西方作为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官方译本,而后者在海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本文中的调查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长沙六大高校读书的外国留学生。这六大高校分别为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以及湖南中医药大学。 在论文主体部分,从语音语调、意义建构、修辞手法以及意象意境等四个层面,将毛泽东诗词的两个译本进行细致地对比分析,探究其中的召唤结构,再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理由进一步探讨。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读者选择1976年版本的原因多为“更具有诗意”、“更有深意”,而选择1972年的版本原因多为“用词简单”、“易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读者的语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诗歌的审美能力:语言水平越高,审美能力越强;当目的语读者不熟悉诗歌中所包含的特有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技巧时,将其中的召唤结构进行恰当地剖析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诗歌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