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利用CBCT对伴正畸史的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程度进行检测,并与非正畸史牙周炎患者进行对比,探寻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的上下颌、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对其牙槽骨缺损的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正畸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牙槽骨易破坏位点提供参考,以期对后续牙周治疗提供临床建议。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9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牙周炎诊断标准,正畸科诊断为Angle II类错牙合畸形,并且曾接受固定矫治的牙周炎患者30例作为正畸组;按照年龄、性别配对,选择与正畸组牙周炎症程度相近的无正畸治疗史的牙周炎患者60例作为非正畸组。应用CBCT测量软件对正畸组和非正畸组牙周炎患者进行全口牙位牙槽骨缺损程度的测量,统计分析正畸组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程度的上下颌、牙位、位点、牙周炎分期特异性,对比正畸组和非正畸组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位点及第一磨牙牙槽骨缺损程度的特异性,探讨正畸组牙周炎患者不同正畸开始年龄及结束年数的牙槽骨缺损程度差异,并对上述指标的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畸组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程度的上下颌、牙位、位点及牙周炎阶段的特异性分析:(1)上下颌特异性:在正畸组患者中,下颌切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上颌切牙区,上颌磨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尖牙区及前磨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无上下颌差异(P>0.05)。(2)牙位特异性:正畸组上下颌牙槽骨缺损程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3)位点特异性:正畸组除上颌切牙区近远中侧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颊舌侧外,其余牙位均为颊舌侧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近远中侧(P<0.05)。除上下颌磨牙区外,正畸组其余牙位的近中侧及远中侧牙面,均以偏颊侧测量点牙槽骨缺损程度较重。(4)牙周炎分期特异性:正畸组在牙周炎I期,上颌牙槽骨缺损程度最重牙位为磨牙区,下颌较重牙位为切牙区,随着牙周炎分期的升高,上颌下颌牙槽骨缺损程度最重部位均变为尖牙区。2.正畸组与非正畸组牙槽骨缺损程度的牙位及位点对比:(1)牙位对比:正畸组上颌尖牙区、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前磨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均大于非正畸组对应牙位(P<0.05),两组上颌切牙区、前磨牙区,下颌磨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位点对比:正畸组上下颌颊舌侧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非正畸组对应位点(P<0.05),近远中侧牙槽骨缺损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第一磨牙在正畸组与非正畸组牙槽骨缺损程度的特异性分析:正畸组上下颌第一磨牙牙槽骨缺损程度均大于非正畸组对应牙位,正畸组第一磨牙颊侧、舌侧、远中侧牙槽骨缺损程度均大于非正畸组对应位点(P<0.05),近中侧牙槽骨缺损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初始正畸年龄与正畸结束年数对牙槽骨缺损程度影响:(1)在纳入的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中,统计正畸结束5年内的患者牙槽骨缺损程度发现,15岁之前开始正畸的患者,与16-20岁及21岁之后开始正畸的患者相比较,所有牙位的牙槽骨缺损程度均较重。(2)正畸结束5年内及结束6-10年的牙周炎患者,上下颌牙槽骨缺损程度最重的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正畸结束11年以上的患者,上颌牙槽骨缺损程度最重牙位为磨牙区,下颌各牙位牙槽骨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上下颌牙槽骨缺损程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下颌切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上颌切牙区,上颌磨牙区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下颌磨牙区;上下颌颊舌侧牙槽骨缺损大于近远中侧。2.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非正畸史患者,二者颊舌侧牙槽骨缺损程度差异较明显。3.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结束年数不同,其牙槽骨缺损程度存在牙位差异,提示随着正畸结束年数的延长,可能存在牙槽骨改建。4.CBCT作为牙槽骨缺损的测量手段,可有效评价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程度及进程,提示我们正畸前对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及牙周骨组织、软组织量的评估十分重要,同时,正畸期间及正畸结束后的牙周维护应当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