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佩纶(1848-1903)是晚清清流派代表人物,也是中法马江之战的实际参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张佩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在中法战争中的主战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对其对法主战思想产生的渊源、内容以及实践,并将其放在时代背景下与同时代的封建大臣们进行横向历史比较,对其进行中肯的历史评价,从学术上拓宽对张佩纶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清末边疆危机、清廷内部战、和论争的影响以及个人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对张佩纶对法主战思想的渊源进行阐述。清末此起彼伏的边疆危机,清廷内部战与和的论争以及自身所受封建传统教育、个人性格及中法战争之前的仕途经历是其对法主战思想产生的源泉。此时法国侵略越南,进而进犯我国两广及云南边境,加之此前美、日、英、俄入侵,我国海陆边疆面临的危机,使张佩纶彻底看清了帝国主义列强的野心,更坚定了他对法主战的决心,促进了其思想的产生。在法国步步入侵的情况下,张佩纶提出了其“以战促和”的军事战略思想,“以夷制夷”的外交御侮思想和“攘外必先修内”的御敌思想,并在马江战役中进行了实践。其中“以战促和”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反对妥协退让,力主备战、加强军备,与法对抗,主张主动出击,以战求和等内容。“以夷制夷”的外交御侮思想主要包括应对外交失误,减少外侮,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制衡法国以及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对付法国等内容。“攘外必先修内”的御敌思想主要包括海防建设,选定边疆人才,做好战资储备工作三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主张虽然无法真正阻挡列强的入侵,但他提出的军事策略和政治远见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清廷内部妥协投降派的行为,坚定了一个士大夫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并在马江战役中将其思想付诸实践。但由于清廷战、和不定,再加之自身军事素质欠缺,临战指挥能力较低以及外援断绝等多方原因使其先发制人计划未得同意、撤空船局方案未得通过,固守船政局的失败,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结局,也结束了其政治生涯。但其为马江战役所做的努力和一个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和一腔报国理想是不容抹杀的。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最后本文将张佩纶的对法主战思想与当时同样主战派的张之洞、曾纪泽以及主和派大臣的代表李鸿章作一比较,从他们的主战态度与实践结果、主战策略、主战初衷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从深层次探讨张佩纶在中法战争这一特殊条历史时期主战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论述,本文对张佩纶的主战思想作了历史评价。张佩纶是一名具有文人的气质封建士大夫,渴望入仕,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人生理想。但由于受时代和制度的限制,以及自身的修养经历,他的主战思想在理论上带理想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由于清廷统治政策和自身军事素质的缺乏,因此他的思想又带有书生典戎的悲剧性和身不由已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