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治理问题是近年来公司法学研讨的热点问题,而美国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势头,使得世界各国均对其公司治理机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尤其是由美国最先创设的,作为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自我改良的独立董事制度更是成为了全球公司治理改革探讨的焦点。我国亦在2001年,通过证监会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开始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在三年多的独立董事制度实践中,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实现中国证监会最初引进这一制度的初衷。因此,国内呼吁废除独立董事制度,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失败的学者日渐增多。在国际上,由于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独立董事制度在其发源地亦遭到众多学者的口诛笔伐。那么独立董事制度因何而产生,因何而发展,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考察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依据、独立董事制度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制度本身的价值进行论证,才能在众说纷纭中理清思路,正视现实,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出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案。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者认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以这一当代经济学和法学研讨的焦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全面探讨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背景、支撑理论及运作机制等问题。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独立董事的概念及其起源 本章阐述了独立董事的概念并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作了分析。该章首先探讨了独立董事这一概念的相关问题,指出,“独立董事”一词最早可以溯源至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非雇员董事”。其后,美国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日益严重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强调加强董事会的外部性,由此出现了“外部董事”;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通过对董事会改革的推进,美国正式确立了“独立董事”这一概念。但是,时至今日,对于“独立董事”这一概念的定义,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描述。各国法律通常采用三种方式来对独立董事的概念下定义:一是概括式;二是列举式;三是概括式加列举式。但事实上,概括式的定义在实践中并不那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