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移动操作机器人指的是具有移动平台的机械臂系统,其具有灵活度高、适应性广、操作范围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灾难搜救、医疗防疫、城市反恐、宇宙空间探索、工业物流等领域,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机器人发展的重点方向。然而,移动操作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面临有各种动态环境,这些复杂环境使机器人作业空间严重受限,使得机器人面临作业过程不精细、操作技能不全面等诸多挑战。因此,机器人如何协调操作和自主规划,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操作机器人指的是具有移动平台的机械臂系统,其具有灵活度高、适应性广、操作范围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灾难搜救、医疗防疫、城市反恐、宇宙空间探索、工业物流等领域,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机器人发展的重点方向。然而,移动操作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面临有各种动态环境,这些复杂环境使机器人作业空间严重受限,使得机器人面临作业过程不精细、操作技能不全面等诸多挑战。因此,机器人如何协调操作和自主规划,是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另一方面,机器人任务规划与控制层面临先验任务领域知识难以覆盖所有应用情况、环境动态变化引起任务执行失败、复杂任务执行效率低下等难题,导致机器人自主性差和智能程度低,因此亟需自主化、智能化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机器人的规划与控制能力。本论文面向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针对移动操作过程中的运动控制与人机技能传递展开深入研究,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移动操作机器人模型构建与运动控制问题。针对不确定模型参数的移动操作机器人,从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出发,在系统控制输入与状态输出受限下,研究了不确定非完整移动操作机器人的轨迹跟踪问题,建立从轮子输出的严格不确定动力学模型,提出具有模型不确定的移动操作机器人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针对执行器可能出现的故障,输入不对称饱和等问题,通过直接采用双曲正切函数来得到有界控制,将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模型不确定问题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在线逼近,设计基于李雅普诺夫(Lyapunov)函数的自适应控制器,并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证明,确保控制器的稳定性与收敛性。一个主要特点是所设计控制器的边界是非对称的。因此,所设计的控制器的结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简单,有利于控制器的实现和实时控制,最后,在室内环境下进行移动操作机器人轨迹跟踪的实验验证。2)针对具有串联弹性驱动器(Series Elastic Actuator,SEA)的移动操作机器人在任务执行中的被动柔顺控制问题,建立包含SEA驱动的移动操作机器人整体动力学模型。考虑SEA驱动的机器人是一个高阶系统,传统方法通过多次求导增大了控制算法的复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EA驱动的机械臂移动操作的整体控制框架。该框架通过引入高维矢量积分的Lyapunov函数,在反馈控制中加入扰动观测器,采用神经网络算法估计动力学模型中的未知项,解决运动控制中的动态目标、外界扰动与柔性关节中电机加速度等不确定问题;同时可补偿自适应模型的逼近误差,实现鲁棒自适应跟踪控制。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机器人与未知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迭代学习的变阻抗控制框架。利用阻抗控制模型,设计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自适应阻抗学习方案。首先,将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外界交互的力等状态与环境动力学建立状态方程表达式,通过定义代价函数,设计在线更新率,利用输出信号和期望信号之间的误差迭代更新输入信号的时间序列,在不涉及未知环境模型参数情况下,实现下一次迭代时的输出信号向期望信号的逼近,获得自适应变刚度阻抗学习模型。此外,为了保证实际物理设备的输出约束、系统性能和安全要求,提出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的屏障Lyapunov控制器,保证输出的跟踪误差在预设范围之内,最后通过一组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4)针对移动操作机器人与人交互决策与规划问题,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人和机器人的运动观测进行联合建模,从而得到人机协作中人机运动相关性模型,研究人机技能传递学习与协同移动操作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案。为避免人工手动进行特征提取与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规划框架用于移动操作机器人的人-机协同操作,通过人体的动作生成机器人序列规划轨迹。深度学习方法采用了卷积神经网络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Long Short-term Memory,CNN-LSTM)学习人类动作行为,然后使用时间相干性预测机器人动作,根据人类手臂和机器人关节动作的位置,从人-机器人示教中产生一个运动轨迹。为了使机器人能在未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情况下精确地跟随人的行为,设计了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以保证机器人能够跟踪生成的轨迹。最后,通过一个辅助移动操作机器人的协同操作任务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基于稳态剪切流变加工原理的传统注塑成型缺乏降低分子链缠结程度、定向调控聚集态结构等能力,导致制件服役性能较弱。本课题组开发了体积脉动注塑成型装备来将振动力场引入到注塑成型全过程中,以实现振动剪切流变支配的加工方法,这能够诱导分子链解缠结、促进取向结构形成,为制造高质量注塑产品开拓了新途径。然而,体积脉动注塑成型工艺参数与制件微观结构及服役性能间内在关系不清晰,严重制约了装备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在振动
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配电网正由传统的电能单向分配向多能流汇集与分发的新角色转变,配电网保护技术体系面临新挑战。长期以来,受配电网建设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影响,配电网保护系统存在互感器、断路器等资源配置不完备与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造成保护系统故障感知及处理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配电网复杂运行环境影响,采样失效、开关失灵以及保护非预期动作等状态异常事件时有发生,引发配电网保护系统运行风
个体出行行为预测(作为对个体未来出行特征的建模)对目前“智慧交通”背景下的个性化、差异化交通应用(如网约车,共享服务等)的运营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体出行行为的准确预测,可以为系统的运营提供可靠的指导,从而提高管理及服务水平。然而,个体的出行行为具有高度复杂性,准确预测个体的出行行为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自动售检票(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AFC)系统数据中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s)由于其高效率、广色域以及简便而经济的溶液加工等特性,在大面积电致发光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经过20多年的研究,通过对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核壳结构、表面配体和器件结构的研究与改进,QLEDs器件的发光性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其发光效率、工作寿命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
速率分割多址接入(RSMA)是近年来,为满足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超5G或6G)高质量的服务需求,而兴起的一种功能强大且更普适的物理层多用户接入技术。RSMA充分结合了发射端的叠加编码技术和接收端的SIC技术,即:通过在发射端将公共数据流(基于广播的传输策略)叠加到私有数据流(基于单播的空分多址接入(SDMA)传输策略)之上,为无线传输资源分配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同时,通过让接收端优先解码并消除
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提升,工程建筑的防护和隐蔽难度更为提高。基于雷达探测原理,开展新型水泥基吸波材料及其与环境匹配性的研究迫在眉睫。传统水泥基材料制备成型后,其吸波特性固定不变,难以匹配工程建筑周围的电磁环境。目前,关于水泥基吸波材料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效吸波剂与吸波性能的优化展开,聚焦于吸波性能的提升,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可调控性及其与环境的匹配性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对水泥基材料组成与结构、吸波剂
近年来印刷柔性电子迅猛发展,其在柔性显示、射频识别标签和可穿戴传感器等领域均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类电子器件和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印刷或打印的方式将金属纳米颗粒组成的导电性良好的油墨印制在不可承受高温的有机基板表面并经过烧结后制备出柔性线路。然而即使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银颗粒油墨也存在烧结温度过高(>150°C)和成本不菲的问题,而具有成本优势的铜颗粒油墨则存在易氧化、难储存、烧结性能不良等固
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阻抗匹配、磁耦合线圈、高效功率变换器、异物检测和电磁环境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无法有效解决产品性价比、稳定性、抗扰性等问题。本文基于分数阶电路理论,针对分数阶电感、电容构造的LC电路异于整数阶电感、电容的频率特性,试图从电感、电容的分数阶数对频率特性的影响、传输特性与频率的关系、频率控制等方面,对分数阶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
介质阻挡放电可以在大气压下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并且操作灵活,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介质阻挡放电作为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还表现出丰富的非线性行为。这些非线性行为与放电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介质阻挡放电的非线性行为,对于介质阻挡放电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氦气为载气的介质阻挡放电,放电相对稳定,容易观察到丰富的非线性放电现象,并且其化学反应相对简单,然而在大气压下容易混
为进一步提高废旧混凝土的循环利用率,课题组提出了再生块体/骨料混凝土策略,即将再生块体与新拌再生骨料混凝土进行混合浇筑,以制备各类结构构件。本文开展了再生块体/骨料混凝土的受压试验,对比了3种废旧混凝土循环利用策略的环境影响;提出了采用再生块体/骨料混凝土时,预制叠合板的构造优化方案,开展了该类构件的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27个再生块体/骨料混凝土圆柱体的受压试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