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诉讼在中国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的适用性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明确否定了在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采用集团诉讼的诉讼模式,也排除了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适用。   前述司法解释引发了关于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诉讼模式的诸多争议。在反对将证券集团诉讼引入中国的声音中,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民事诉讼法》并未为在中国采用集团诉讼模式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但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未触及这一领域,这表明最高人民法院拒绝将集团诉讼模式引入证券侵权民事诉讼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在对我国现有的证券侵权民事诉讼模式和集团诉讼制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工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在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采用集团诉讼模式较之其他诉讼模式是否更有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其次,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借助法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及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分别从投资者保护、股本构成、经济发展程度、法律传统和政治因素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对于集团诉讼制度在中国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的适用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反省了经济分析固有的缺陷,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社会文化和政治法律体制的特殊国情,分别从在中国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引入集团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从全局着眼,通过对证券集团诉讼对于加强公司治理、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实现诉讼经济的意义以及法律依据、司法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在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结论:无论从逻辑、价值还是事实层面上来看,在我国引入证券集团诉讼制度都是利大于弊的选择,立法者们应当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配套制度的设计来尽可能减少其移植后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强调了得出上述结论所遵循的原则:集团诉讼的适用必然面临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平衡的问题,而对二者的冲突进行平衡,必然要对双方都有所抑制,因此,取舍完全是基于价值判断作出的,是为了实现更大价值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因某个具体规则对一方利益保护不够周全就否定整个集团诉讼的价值。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道德教育领域,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突出进展与长足进步。但就在种种自豪的表象背后,我们无法回避的
随着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改变,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如何处理外资与内资的关系、外资大量并购是否会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在学界一直争论不
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柱。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业性能和工艺技术改进快等特点,一旦产品被市场接受,就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商因利而生,商逐利而讼,商分利成法,商获利而调。商主体从事商事活动带有明确的营利目标。商法为调整商事利益纠纷而产生,反映了确认营利、保护营利的价值取向。发生纠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