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依据我国2005年在重庆制定的《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定义为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反酸、胸骨后疼痛感和吞咽梗阻感等。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鳞、柱状上皮交界(squamoucolumnar junction,SCJ)及胃食管结合处(gastroesophagealjunction,GEJ)的确定对于BE的镜下诊断十分重要。BE在内镜下的典型表现为:在GEJ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SCJ与GEJ分离。BE的诊断向来存在很多争议。因为很多B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下段或中下段粘膜充血、水肿、糜烂,部分患者还伴有溃疡、增生、官腔狭窄和(或)食管裂孔疝。在这种情况下SCJ及GEJ的位置很难确认,准确活检取材也很难。依据日本食管疾患研究会的2000年的修订标准,镜下Barrett黏膜的诊断首先依据SCJ与GEJ间距间出现的栅栏状血管,若栅栏状血管透见不清,则参照:a。黏膜表面之差异(黏膜纹理的界限):b.胃粘膜皱襞的口侧端。可是黏膜表面之差异(黏膜纹理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不同的观察者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胃粘膜皱襞的口侧端也很容易被充气量的多少影响。所以对BE的镜下诊断栅栏状血管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准确的标志,并可以指导活检取材。SCJ与GEJ间距间栅栏状血管的观察对Barrett黏膜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EPK-i是PENTAX公司最新推出的内镜处理器。此次试验所用的EPK-i内镜配备有EPK-i内镜处理器及最新配套的拥有三百万像素摄像头的内窥镜90i。较之普通电子内镜,该套内镜的优点主要包括1.三百万像素的摄像头2.完全数字化的处理器,通过对采集图像的处理,具有表面增强、对比增强及边缘强化功能,并可即时在显示屏上呈现。3.可获得更为清晰的静止图像。4.拥有300瓦的疝气灯和3瓦的辅助二极管灯,可得到更亮的图像。5.有三倍数字化变焦功能。6.吸引强度分为5级,可根据需要选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讨EPK-i内镜相对于普通电子内镜对有明显反流症状的患者中诊断Barrett食管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EPK-i内镜对诊断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择400例存在明显反流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病患者,要求胸骨后烧灼感、反酸、胸骨后疼痛感和吞咽梗阻感的100m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总积分≥10分。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EPK-i内镜组和普通内镜组,其中EPK-i内镜组200例,用EPK-i内镜进行胃镜检查,普通内镜组200例,用普通电子内镜进行胃镜检查。对镜下疑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进行仔细观察,并按照四象限活检法取活检送病理,比较EPK-i内镜及普通内镜对BE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结果EPK-i内镜对存在明显反流症状患者中BE的检出率为12.50%,普通电子内镜的BE检出率为7.5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PK-i内镜对有明显反流症状的患者中短段BE的检出率为10.50%,较普通内镜的检出率5.00%高。对于长段BE,EPK-i内镜的检出率(2.00%)较之普通内镜(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K-i内镜对有明显反流症状的患者的BE的误诊率(6.50%)与普通内镜相似(7.00%)。EPK-i内镜对舌型、环周型BE的检出率(6.50%,9.50%)均较普通内镜(1.50%,3.50%)高。EPK-i内镜对SCJ与GEJ间距间可观察到栅栏状血管的患者的比例较普通电子内镜高(8.50%versus 3.50%,p<0.05)。镜下SCJ与GEJ间距间可观察到栅栏状血管的患者的病理符合率较SCJ与GEJ间距间未观察到栅栏状血管者高(92.31%versus 39.02%,p<0.05)。Barrett食管患者以男性居多。除了会出现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疼痛感,反酸,吞咽梗阻感等反流症状外,常伴腹胀、剑下疼痛、咯气症状。特殊肠化型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的检出率(75.00%)较胃底型(11.11%)及交界型(20.0%)高。结论EPK-i内镜相对于普通内镜在有明显反流症状的BE患者的检出率、误诊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但是对于短段、舌型、环周型BE的检出方面还是有一定意义。EPK-i内镜在对Barrett食管患者SCJ与GEJ间距间栅栏状血管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