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小说的视野很大程度上与80年代的文学观念一脉相承。80年代以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中国文学界更多地将魔幻现实主义看作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先进的文学技巧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在“文学自主”观念的影响下,象征、想象、幻想、变形、泛灵论、传统、文化杂糅等因素开始规模性地在中国小说中出现。拉美小说的成功使中国文学界普遍持有一种观点:中国小说的希望就是依托传统文化的土壤、结合国外先进的技巧经验并表现中国的现实——这个观念与我们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认识一脉相承:依托拉美传统文化(或信仰),结合西方的先进经验(如超现实主义)表现拉丁美洲的现实。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依然有改进和丰富的余地。首先,对于什么是“中国的现实”还有待商榷。现实不是无源之水,80年代前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多于割裂;其次,“魔幻现实主义”这个称谓是英语世界对拉美小说的指认,中国文学界的上述看法事实上与这种指认更为贴近;再次,笔者认为,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拉美小说的核心特征是对抗西方藉由“启蒙”提出的种种标准:“先进”、“民主”、“平等”、“自由”……这些冠冕堂皇的标准在拉美从来都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归罪、征服、奴役、控制——落后不是文明的阶段,而是文明的结果。因此,笔者以为: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一种新的美学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标准的对抗”。本文将以对材料的归纳来界定80年代以降中国视野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边界;以对材料的比较、辨析来质疑这个“边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对具体作家、作品(主要是阿莱霍·卡彭铁尔及其作品)的分析、比较得出笔者的结论——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拉美小说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文学的内部与外部是统一不可割裂的、文学与社会是统一不可割裂的、改革开放与土地改革是统一不可割裂的、中国当下的现实与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统一不可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