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及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以高复发率和高致残性为特点的中枢炎性脱髓鞘性疾病。NMOSD患者自然病史通常为多相病程,且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加,残疾系数则越高,而早期诊断,尽早干预可提高NMOSD患者生活质量。NMOSD的诊断有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针对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以高复发率和高致残性为特点的中枢炎性脱髓鞘性疾病。NMOSD患者自然病史通常为多相病程,且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加,残疾系数则越高,而早期诊断,尽早干预可提高NMOSD患者生活质量。NMOSD的诊断有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针对水通道蛋白(Aquaporin-4,AQP4)自身抗体检测至关重要。2005年,AQP4被证明是视神经脊髓炎免疫球蛋白G(NMO-Ig G,或AQP4-Ig G)的抗原靶点,这一发现促进了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扩展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并与MS等其他脱髓鞘疾病分开来。2015年IPND小组NMOSD诊断标准将基于细胞的免疫荧光法(cell-based assay,CBA)作为检测AQP4抗体的金标准;也有一些实验室利用高表达该抗原的神经组织(如猴神经)切片,即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IFA)以检测AQP4抗体。但上述2种检测方法对实验室条件以及检测人员的要求较高,无法应用于基层医院;同时检测的周期较长,无法辅助急症患者的快速诊断。部分实验室使用重组AQP4蛋白作为抗原,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AQP4抗体,但AQP4是一种四聚体的跨膜蛋白,正确的空间构象结构对自身抗体的识别至关重要,而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往往因为翻译折叠不正确,形成错误的构象,影响检测的特异性及灵敏性。本研究所采用的免疫斑点法是利用纯化AQP4-细胞膜蛋白复合物作为抗原以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特异性AQP4抗体,该方法保留了AQP4空间构象,且检测耗时短,过程不需依赖特殊的仪器设备,只需肉眼判读,对操作人员要求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同时能够实现疾病的快速诊断。本研究旨在验证这种快速、简便的新型AQP4抗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推进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枢炎性脱髓鞘疾病队列中诊断为NMOSD(AQP4抗体阳性)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233例。所有受试者均经过CBA法对AQP4抗体进行检测,选取阳性组100例,阴性对照组100例随机编盲后进行免疫斑点法检测。本临床试验经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并在Clincial Trail注册(NCT04388072)。结果1、盲法通过免疫斑点法进行AQP4抗体检测,100例阳性组中99例免疫斑点法检测为阳性(99%),1例阴性(1%),100例阴性对照组中99例免疫斑点法检测为阴性(99%)、1例抗体检测阳性(1%)。与CBA法检测相比,免疫斑点法敏感性99%(95%CI 0.94~1),特异性99%(95%CI 0.94~1),阳性似然比99(95%CI 14~696),阴性似然比0.01(95%CI 0.001~0.71),ROC曲线AUC=0.99(95%CI 0.97~1),kappa系数98%(95%CI 0.953~1),>75%,认为两种检测方法检测效能一致。2、对免疫斑点法抗体检测结果根据颜色深浅评分,采用Spearman检测血清AQP4抗体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r=0.523,p<0.001),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结论免疫斑点法在检测AQP4抗体的效能与CBA法具有一致性,是有潜力的向基层医院推广的AQP4抗体检测试剂盒,有望对NMOSD进行快速精准诊断,以尽快开展干预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免疫斑点法试纸条颜色深浅与血清AQP4抗体滴度存在相关性,可预测患者血清AQP4抗体滴度。
其他文献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会导致牲畜、家禽出现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该菌引发的禽霍乱导致养鸭业蒙受巨大损失。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愈加严重。目前,关于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报道很少。本研究在对一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强毒株RCAD0259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和质粒测序的基础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ST129型,共含有7个耐药基因,其
背景和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引起的病变。CSVD与卒中和痴呆的风险呈正相关,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因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缺乏确实有效治疗手段。目前认为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影响CSVD发
目的:构建基因交互模型并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COX-1、GPIIb、GPIbα、HO-1、PEAR1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模型构建:收集某三甲医院病案系统中2018年1月1日-2020年4月30日于神经内科住院的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
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BV2)外泌体与PQ处理MN9D细胞的PD模型之间的有效孵育模型,以探索炎性外泌体对MN9D细胞以及MN9D细胞构建的PD体外模型退行性改变的作用,并期望揭示功能性miRNA在小胶质细胞—外泌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分子传递及生物调控机制,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作用于病理性神经元的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1.通过梯度离心结合过滤的方法提取BV2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
目的:探讨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与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的8例SCN8A基因突变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家族史、脑电图、颅脑MRI等及基因突变的位点、方式、类型及ACMG分级,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材料,探讨SCN8A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突变方式与表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此次实验针对第三代先进汽车用钢成本降低,安全性提高,能耗减少的生产要求,对Fe-2Mn-4Al-0.4C、Fe-10Mn-4Al-0.4C两种不同Mn含量的实验钢设计了不同的轧制和热处理工艺。通过对实验钢进行热轧实验,并对轧制后试样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利用Thermo-Calc软件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技术(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检测技术对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
目的Wnt/β-catenin信号与细胞增殖、分化及组织发育密切相关[1],近年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课题拟通过建立三叉神经根区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分析Wnt/β-catenin信号相关分子在TN模型大鼠TREZ区的表达
目的:研究亚氨基二丙腈(iminodipropionitrile,IDPN)构建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lpha2A-adrenergic receptor,α2A-AR)的表达水平,探讨α2A-AR激动剂可乐定对TD模型大鼠脑区α2A-AR的表达影响以及行为学改变,为TD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模型构建与分
目的:研究血清S100β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了解S100β、hs-CRP对脑梗死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以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层管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94例,根据是否符合《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中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1)脑梗死组100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e Fourth Edition,WISC-Ⅳ)中各指数的特点,是否存在差别,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