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治疗组(4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加味归脾汤加双涌泉、太溪穴位贴敷(以怀牛膝:肉桂=5:1研末为主)治疗后,与服用参芪五味子片的对照组(4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临床疗效比较,以此来发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有效方法,也利于患者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1月至2013-1月武汉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共80例。患者条件基本满足失眠发生在中风以后;40岁≤年龄≤80岁;AIS评分>6分;无意识障碍及严重的言语障碍;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肿瘤、肌肉关节疼痛等影响睡眠的躯体疾病;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促进睡眠药物;无痴呆、焦虑、抑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予加味归脾汤加双涌泉、太溪穴穴位贴敷;对照组予服用参芪五味子片。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以AIS评分标准及中医临床疗效评估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整理得出数据。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缺血性中风病程、缺血性中风后发生失眠的病程、梗死病灶大小、AIS内各项评分及量表总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提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AIS中除入睡时间、比期望早醒2项评分外,其余6项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3)对照组治疗2周后,AIS中除入睡时间、比期望早醒、总睡眠时间3项评分外,其余5项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AIS中夜间苏醒、总睡眠时间、白天情绪、白天身体功能及白天思睡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2周后,两组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的AIS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6)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的AIS总分,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7)治疗2周后,两组各组内比较缺血性中风后不同失眠病程中医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并进行Ridit分析,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有效率85.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9)入选的80例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全部完成整个实验,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治疗2周后,以AIS评分标准判断,治疗组方法可有效改善除入睡时间长、比期望早醒2项外的其余6项失眠症状。(2)治疗2周后,以AIS评分标准判断,对照组方法可有效改善除入睡时间长、比期望早醒及总睡眠时间短3项外的其余5项失眠症状。(3)治疗2周后,以AIS评分标准判断,治疗组方法在改善夜间苏醒、总睡眠时间短、白天情绪、白天身体功能及白天思睡失眠症状时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法。(4)治疗2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后不同失眠病程患者的总有效率均相当。(5)治疗2周后,以中医临床疗效标准判断,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加味归脾汤加双涌泉、太溪穴位贴敷(以怀牛膝:肉桂=5:1研末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且临床操作较方便、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