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处于极其特殊的位置。分析研究小学统计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笔者亲身在D大学附属学校的小学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观察到的《统计》、《认识平均数》和《游戏的公平性》三个教学案例的课堂录像,以及其他视频资源中的同一内容的优质统计课堂教学案例,作为“同课异构”的比较对象,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主要采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开展小学统计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归纳概括我国小学统计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开展小学统计课堂教学的若干建议。研究表明:1.对收集到的个案的活动时间进行量化统计,可以发现,个案所反映的小学统计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活动性特征,符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有关要求。2.通过对个案的活动行为类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就本研究的案例而言,一方面,学生操作在所有的个案活动中均有体现。统计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另一方面,师生问答是活动中的最主要行为之一。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得以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3.小学统计课需要考虑统计量教学、统计图表教学、和统计推断教学的具体实际,但其课堂中的活动应具有一定特征:统计图表教学中的活动需要创设通过个体做出群体决策的情境,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在活动中探讨和体验多样化的调查方法,丰富统计策略。运用实物直观建立起数据与图形的对应关系,有意识地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培养初步的统计评判意识和能力。可以推断,统计图表教学中的活动关注在统计的亲身经历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统计的个体经验,同时掌握统计技能。统计量教学中的活动需要创设旨在进行群体比较的情境,感受建构统计量的必要性。获得实物直观操作的直接经验,建构统计量的统计意义,明确算理,建构统计量的计算程序。可以推断,统计量教学中的活动关注在现实背景中感受统计量刻画一组数据的特点,建构统计量的统计意义。统计推断教学中的活动需要创设做出优先权决策的情境,感受通过数据进行推断的必要性。以非均质材料做实验,以频率近似地估计概率。兼顾大样本与小样本,进行多次分析和推断,通过容量递增的数据感受随机现象,发展归纳思维。可以推断,统计推断教学中的活动重心不仅在于数据的收集,更在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作出推断。综上,就本研究的案例,我们推断,小学统计课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以活动为载体,在情境中驱动活动,生成和收集数据,亲身经历数据分析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活动的直接经验,对数据有所感悟,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随机观念。本研究所选的六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以印证,我国小学统计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的确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一方面,小学统计课活动的有效性有待改善。其一表现为,小学统计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随机观念为核心目标,减少非学科本质的活动。与此同时,小学统计教学既要注重教学的活动性特征,同时,也要追求活动展开有效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的统计学素养亟待通过多种培训加以提高。不仅,需要正确定位小学统计教学中的活动,准确把握活动背后的统计学科内涵。而且,需要及时补充丰富在职小学数学教师的统计学知识,提高其统计素养,特别是,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数据分析观念和随机意识。本研究选取的案例在小学数学中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有关结论可为小学统计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