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已经跃升为世界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中国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当前,参照历史排放和人均排放数据,世界各国在碳减排上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碳减排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对于公共产品的使用往往存在溢出效应,并经常出现搭便车行为。按照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和帕累托最优,经济中的外部性或无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在市场机制下,碳减排必然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实施,这样就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面对国际碳交易市场规则可能的重新沈牌和国际上即将开征的碳关税,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的全球游戏中。
本文结合经济理论将碳交易产品从其产品种类、交易量、机构、制度保障和供求价格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碳交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提供概括性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首先,在碳交易产品的品种和交易量上,中国虽然早就关注碳减排问题,并在CDM项目的全球交易量上取得压倒性优势,但由于中国无法参与其他两类碳交易项目JI和ETS,特别是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约三分之二份额的ETS市场,并且中国CDM项目发展存在成功率低、前景不明朗、企业参与度低、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本文给出的对策是做好知识、技术和人才三种储备,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国自愿碳减排市场,为中国的CDM项目及减排企业甚至个人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其次,在碳交易的机构和制度安排上,评述了国内外的碳交易机构和制度,指出中国在机构和制度建设上存在的没有国际接轨和缺乏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首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意义;其次要规范中国的CDM申报程序;最后利用税收的手段进行调节。
最后,在碳交易价格上,本文指出虽然碳交易产品也服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但由于碳交易产品受政策的影响很大,故一直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价格均存在巨大的剪刀差,但这种剪刀差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得到填补。文章分析了影响碳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市场完备性、经济发展水平、减排技术发展水平、汇率波动、人口变化速度以及化石能源的价格、交易成本等。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碳交易价格波动的相关性。本文指出,中国目前不具有碳交易的定价权,要改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被动地位,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并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的力量,利用好国际谈判来争取利益。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内容的创新。首先,本论文架起了国际碳排放理论和国内碳交易实践之间的桥梁。其次,从碳交易产品的角度搭建了分析中国碳交易问题的研究框架,从交易品种到规模、制度保障,最后落脚点在价格,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勾勒了分析碳交易的框架图。最后,突破了现有对碳交易价格问题的分析仅从短期的供求关系来看的弊端,结合国外理论,指出影响碳交易价格长期走势的因素,并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方法的创新。首先,比较法贯穿于本论文的始终,将该方法全面运用于分析碳交易问题的论文还很少见。另外,将碳交易作为一个金融产品,按照产品的种类、规模、制度保障、价格等进行全面分析尚属首次。
低碳经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它必将给未来带来一次规模宏大的产业革命。中国越早参加国际碳交易,越早建立自己本国的碳交易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