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心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管腔急性闭塞引起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AMI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开通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血流,维持其通畅性,恢复心肌灌注,缩小梗死心肌范围,挽救濒死心肌,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和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3]。近年来,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被广泛应用,并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10%-30%的患者发生无复流、慢复流[5],严重影响介入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显示这些患者从PCI中受益较少。易形成血栓的高凝状态多与血小板聚集和激活相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被常规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它们仅抑制了血小板聚集的一条途径,且抵抗现象发生率较高,而血小板糖蛋白IⅠ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GPIIb/Ⅲa受体和副纤维连接蛋白受体结合,作用环节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抗血小板作用。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改善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减少无复流及慢复流的发生。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组(A组)与未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组(B组)临床和血生化资料及PCI术前与术后的TIMI血流的分级情况,旨在说明盐酸替罗非班对AMI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天津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部分AMI行直接PCI手术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入选的AMI患者均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12小时内行直接PCI手术者,其中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患者为A组,共296例,男196例,女100例,年龄(59.01±-10.80)岁。同期入选AMI行直接PCI手术患者未应用血小板GPII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患者为B组,共335例,男220例,女115例,年龄(61.12±10.85)岁。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血生化资料、两组PCI术前及术后TIMI血流情况、A组中术前用药组与术中术后应用用药组的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两组术后临床心功能表现(killip分级)、左心收缩功能的测定及观察对两组术后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组与B组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与B组患者化验检查资料比较:超敏肌钙蛋白(CTnt)、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3、A组与B组梗死相关动脉(IRA) 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组与术中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组术前与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A组与B组PCI术后心功能killip分级及射血分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A组与B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国际标准比值(IN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明显减轻AMI血栓负荷,提高TIMI血流3级获得率,同时显著改善PCI术后患者病变相关冠状动脉的血流状态,改善冠状动脉的心肌供血,使血流灌注增加,显著改善左心功能,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显著减少。2、应用盐酸罗非班不增加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无/慢复流、血栓负荷患者有效安全治疗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