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它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而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就是证候,这是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概念。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围绕证候,以证候为依据来展开的。因此,它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并且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各抒己见、自创新说,形成了中医药名词术语及中医临床辨证用语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医疗状况下的明显差异。这个问题在证候相关的内容方面特别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传播与交流,特别是延缓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证候的不规范现象同时也阻碍了中医学自身的持续发展,干扰了行业内部的交流及学科之间的沟通,成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并快速走向世界的瓶颈。 因此,进行证候的规范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统一的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规范标准就成为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这不仅是当前中医学科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而且对促进中医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速加深中医与世界的交流,均有深远的意义。 证候规范化研究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很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回顾与思考,以寻求有益的经验,总结走过的弯路,使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更顺利地得以进行。然而,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尚未有研究者针对证候规范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导师张志斌的建议下,我选择现代证候规范作为硕士研究课题。不仅因为这是973计划项目“证候的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证候规范与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更是由于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证候规范研究的发展过程 现代证候研究始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约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是证候理论研究的开始阶段。在党的正确中医政策的感召下,广大中医工作者振奋精神,要“发扬中医”。中医学家秦伯未、朱颜、任应秋等倡导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最富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容之一,引起了当时对辨证论治的研究热潮。对“证候”这一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展开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使“证候”从中医病证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由于讨论之初,对辨证论治的“证”字含义理解不一,致使对“证”、“症”、“病”义界的划分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争论尤为激烈。通过对证、症、病的研究争鸣,使三者的内涵、外延都日渐明晰,为证候规范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约自80年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证候规范研究的展开时期。真正意义的证候规范研究正是始于80年代中期,迄今已逾20年。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证候规范研究,是指并非在相关名词词意上的讨论与争鸣,而是以在科研、教学、临床三方面有一个统一标准为目的的关于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名称与证候诊断等的专门研究。1983年国家卫生部成立中医证候规范研究协作组,正式启动了证候规范研究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倡导下,学术团体及众多学者在证候规范研究过程中,立足于保持中医学的特色优势,充分注重保持与发扬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成果。至上世纪90开始,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