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重德教授是一位精益求精的翻译家与学者,对中国译论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巨大。在其长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与翻译观。作为中国译介《爱玛》第一人,刘重德教授早在1944年就着手翻译,译本于1949年出版。后来又于1982年和1993年两度重译,三个《爱玛》译本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也体现了其翻译观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刘重德教授三个《爱玛》译本为语料,深入剖析其翻译观由坚持直译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演变过程,并探究其“信达切”新三原则的由来及演变过程。本文将以三四章为重点深入分析刘重德教授翻译观的演变过程。首先,在第三章中将会对三个《爱玛》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译文中具体实例来彰显其翻译观在不同时期的体现。1949年《爱玛》译本属于其早期翻译作品,通篇采用直译,文字相对晦涩,作者将其与一通顺简洁的现代译本作对比进行分析,既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又能更好地体现其直译法的运用;然后,分析其后期的翻译方法,将1982年《爱玛》译本与1949年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改动之处,并加以比较,呈现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再次,阐释其“信达切”新三原则,并以1993年《爱玛》译本为分析语料,加之与1982年译本的比较,深入分析“信达切”原则在其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本文第四章将会对其翻译观演变的原因及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客观与主观原因的阐释来深入分析其演变;并进一步分析这一演变在学术及实践上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全文,深入思考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重新审视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选择更为合适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