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客流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有限的道路资源造成了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不平衡,城市拥挤问题日益恶化。中心城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交流地,其高密度开发的土地利用带来的交通拥堵现象更为严重,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已成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唯一途径。近年来,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准点、快速等优势成为各大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首选,但其自身可达性局限又决定了必须与地面公交协调配合,接运轨道交通的公交线路应运而生,实现两者之间的平顺衔接,从而如何合理布置接运公交线网就成为各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即是轨道交通环境为背景,重点研究接运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文中首先分析了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影响。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与反馈关系。轨道交通系统引导城市空间轴向发展,促进土地利用强度,紧凑城市用地布局,刺激区域活力,而土地利用强化客流集中效应,诱导客流出行特点的形成,系统的提出客流的单目的地(M-1)与多目的地(M-M)的空间目的需求模式;接着对比轨道与公交的交通优劣势,在公交一体化的趋势下,明确了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地面公交为辅的城市交通格局,引出接运公交的产生与功能定位:接运公交线一是轨道交通的延伸,扩大了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二是为轨道交通站点集散与换乘客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第三章中通过研究接运公交的运营现状,总结接运公交线网的布设的常见问题及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而且接运公交是以服务轨道交通站点为专门功能,其线网的布设受到轨道站点的影响范围的局限,否则会混淆接运公交与普通公交之间的差别,使得接运公交线路功能复杂化,影响接运效率,所以建立轨道站点的客流吸引区域计算模型,较为精确的确定接运公交线网的合理布设范围。最后即为本文的核心内容,以兼顾运营者与使用者总成本最小化,优化发车频率为目的,分别构建单目的地(M-1)与多目的地(M-M)需求模型,并采用基于Inver-over操作的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最后通过算例检测模型的性能,以基本条件为参照,变化目标函数和需求,对比分析求解结果,体现模型的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