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办学体制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国家、社会和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并取得瞩目成绩,但这只是表明了基础教育在数量上的增长,现实中我们存在数量与质量冲突等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供求矛盾,而产生这样的矛盾主要是我国在教育管理本质上仍属于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现行的教育体制仍未摆脱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政府单一供给意味着政府在教育供给中的垄断性,从而出现教育管理制度失灵、效率低下、民众多元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种种矛盾指向基础教育公办学校需要公共治理。本文通过对个案研究,探寻这种公共治理的实施,为完善基础教育公办学校公共治理模式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对临海市基础教育公办学校分析,发现临海教育需求动机呈现多元化,民众热衷追逐优质教育。而产生临海市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临海市基础教育公办学校能否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能否解决临海教育供需失衡,能否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能否解决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都取决于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等多方的互动、博弈、合作与共生的多元治理方式,以此建构“有限的政府、规范的市场、专业的社会、自主的学校、自觉的公民”的治理格局。而临海公办学校办学走向公共治理是存在可行性的,因为政府在教育领域开始从集权转向分权治理,政府已放松了对非政府主体准入条件,更主要的是临海市社会力量已逐渐介入公共教育领域。由此可见,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和学校的自主办学都为临海市教育公共治理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为基础教育公办学校公共治理完善提出了措施选择。一是建构城乡教育一体化办学体制,就是要在学校层面上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和良性互动,探索城乡学校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及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机制。二是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教师流动治理模式也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可解决教师队伍的“职业倦怠”;同时可建立城乡互动多元交流机制,转变单一的农村向城镇调动,变无序调动为有序流动;也极好地推进校际间深度交流和激活学校发展。当然为了更好解决基础教育公正、公平、资源均衡等问题,人们可利用私人部门的优势,采取公私合作模式,采用特许学校模式、教育券制度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等以此来解决基础教育出现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