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遭遇诸多磨难与坎坷的中国电影艺术已经度过了百余个春秋岁月。在这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浩瀚的文学资源始终与它结伴而行,给它以启迪和帮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从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拓荒期,中国电影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萌芽并艰难举步。与当时世界上最早拍摄的影片《火车进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一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是对现实事物的原始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定军山》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曲目,取材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就表明,中国电影与戏剧表演最先结缘,只不过《定军山》是以一种纯纪录的方式被搬上银幕。虽然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没有直接利用文学作品,但它所“纪录”的戏曲之故事却源出于文学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久就对这种纯纪录的形式厌倦了,这就促使中国电影人向其它领域寻找电影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于是戏剧剧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自此,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伴随着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本文以历时性为线索,分三章论述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发展情况。旨在通过对中国电影改编实践的梳理和论析,总结和剖析中国近百年来电影改编的经验和不足,阐释和归纳中国的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过程中适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冀能对电影改编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论文第一章论述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1949年建国前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情况。中国电影最先是对戏剧曲目的纯纪录,然后利用了文明戏的剧本进行电影创作。后来,鸳鸯蝴蝶派电影浪潮兴起,鸳鸯蝴蝶派小说与电影有了全面接触,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促进了中国电影通俗文学叙事模式的形成而且确立了文学化的影像风格。中国的古装片也绝大多数取材于古典名著,并且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类型片。三十年代后,新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春蚕》的改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曾成为沦陷区,被称作“孤岛”。但是,此时的电影人利用古典文学资源,成功塑造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英雄形象,借助古装片的题材外衣,抒发爱国情怀,与敌寇斗争。
第二章论述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期间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却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电影改编进一步强调了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强化了对时代主题的表现,注意营造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探索民族化的影像风格,对人的情感、人性等在影片中进行了含蓄地表达。文革十年,电影艺术的发展基本上停滞了,但是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却在文革后期让我们看到了黯淡岁月中的一抹光亮。
第三章论述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情况。新时期电影改编观念得到了解放,电影改编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创作元素,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不再是电影改编唯一依据的原则。新时期电影改编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戏剧思维模式,融入了文学思维模式和影像思维模式,三种思维模式开始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入九十年代后,电影全面走向了市场化,成为大众消费的文化商品。此时的电影改编呈现出了新特点:更加注重文学资源所涉及题材的选取;进一步强调了影像思维在电影改编中的作用,强化视听冲击力;挖掘并制造题材“卖点”:倾向于情节的故事叙述,增加戏剧元素,将戏剧思维巧妙融入电影改编。电影改编中的新变化为电影作品走向市场,满足观众消费需求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题目虽然用到了“中国电影”这一词语,但由于资料与篇幅限制,本文暂未涉及港台电影,以后有机会时,当再专文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