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90年代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新股发行制度变革频繁,从准入机制来看就经历了审批制,通道制以及现在的保荐制,发行定价方式更是变动反复。然而随着各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出台,新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资金这三高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提升了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问题不断受到新的质疑。同时,证券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背离,上证指数十年收益率回到零的现状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对以上与成熟市场发展背离的现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但学术界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价更多从新股抑价或新股长期收益低迷的角度,而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从股价信息含量的角度来研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效果,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发现,在行政干预色彩浓厚的审核制期,虽然表现出较高的股价波动的非同步性,但这只不过是股票价格失去上市公司特质信息反映功能的表现,股价被严重的扭曲。其后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原则的确立,股价开始表现出一部分市场主体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理解,尤其保荐制和询价制的实施,股价信息含量进而证券市场效率得到了提升,体现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许多观点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发现,被报以厚望的新股发行体制第一阶段改革,并没有提升股价信息含量,即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直到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的推动下,股价信息含量有了温和的提升,本文认为第一期过多关注对新股发行参与主体实施申购方面的约束,在新股发行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会助长询价对象报价的随意性,而第二期,给予承销商一定的放权,允许其自主推荐一部分询价对象以及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新股,不再进行累计投标询价,强化了询价过程中的约束,促使询价对象真实报价,这形成了对询价对象挖掘信息的内在激励,进而提升了证券市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