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大别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工作,在安徽岳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疣螈属新物种。基于线粒体多基因(NM1、ND2、Cytb)序列构建疣螈属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与文县疣螈、宽脊疣螈、大别疣螈亲缘关系较近,但其在系统发生中单独聚为一支。该新种疣螈属其它物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形态特征为:头长大于头宽,头侧脊棱明显而且向内弯曲;指、趾末端、泄殖孔周缘及尾下缘呈现桔红色。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分析,认为该物种应属于细痣疣螈种组,并将其命名为安徽疣螈(Tylototriton anhuiensis sp.nov.)。为了对该物种开展进一步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本论文还完成了对三种微卫星的分离和筛选,并得到17个多态性较好的位点,其中两碱基重复位点8个、三碱基重复位点1个,四碱基重复位点8个。在32个安徽疣螈中,两碱基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0.538~0.881、观测杂合度(Ho):0.719~1.000、PIC值:0.419~0.85、等位基因数(NA):从3~13;三碱基位点的期望杂合度0.813、观测杂合度1.000、PIC值0.776;四碱基位点的期望杂合度0.593~0.843、观测杂合度0.448~0.80、PIC值0.558~0.811、等位基因数5~13。本研究还测定了安徽疣螈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259bp,碱基组成为A 33.6%、G 14.5%、C 26.3%、T 25.6%。安徽疣螈线粒体基因结构与经典脊椎动物基因排列一致,由38个基因组成,其中包括22个tRNA、2个rRNA(12s和16s)、13个蛋白质编码区及一个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数分为明显的两支,分别对应于棕黑疣螈种组和细痣疣螈种组。棕黑疣螈种组内的物种之间的系统关系未得到很好的支持,棕黑疣螈与红瘰疣螈、滇南疣螈的关系非常接近,其分类地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细痣疣螈种组内,安徽疣螈和文县疣螈关系最近,互为姊妹种。系统发生分析揭示了细痣疣螈、文县疣螈和安徽疣螈三者的密切关系,也解释了在研究历史上这几个物种的名称变化过程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