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倾销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使用最为频繁的贸易救济工具。中国自从1997年对进口新闻纸发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到2006年8月底,一共发起了46起反倾销调查。尤其是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新的积极使用者。反倾销通过对被证明为倾销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使其销售价格上升,削弱其在进口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减轻对国内竞争产业的压力,以此达到对国内产业救济的目的。理论的研究表明,反倾销会对有关国家的贸易流向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反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救济效果。由于反倾销具有国家针对性的特点,因此,我们会很容易的想到,反倾销措施在使被诉国家的涉案产品贸易降低的同时,非被诉国家的该类产品的贸易会因此增加,从而削弱反倾销措施对国内产业的救济效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果,进而对中国反倾销的救济效果做出评估。 本文以1997年至2001年中国立案的12起反倾销案件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上取得涉案产品(以中国反倾销主管当局公布的税号为准)连续6年的进口数据,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计量经济模型,然后运用构造的数据序列对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发现,与美国的反倾销类似,中国的反倾销在对被诉国家的出口造成了显著的抑制的同时,也导致了从非被诉国家进口的明显增加即贸易转移的发生,从而使得反倾销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效果大为削弱。不过,由于反倾销——无论申请成功与否——使得涉案产品的进口价格显著增长,国内产业也因此受益。所以,从价格方面来说,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效果还是明显的。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反倾销对竞争程度不同的产业的的保护效果不一样。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程度弱的产业,贸易的抑制效应弱而转移效应较强,从而反倾销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效果较差;而对于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的产业,情况恰好相反——贸易的抑制效应强而转移效应弱,因此,反倾销所提供的保护效果较强。 本文通过分析证实了中国的反倾销的确存在着调查效应,也就是说在反倾销调查做出最终裁定前,被诉国家的出口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反倾销调查本身而不是反倾销措施对贸易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因而也对国内产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反倾销的骚扰效应和震慑效应也同样存在。这些发现说明反倾销从最初的具有国家针对性的救济措施演变为事实上具有综合性的保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