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都大致处于下降趋势,直到最近几年才从升值格局转变为目前的双向波动格局。
本文意在探讨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重新理解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将外汇市场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市场化的供求力量、央行干预力量以及交易机制的合理程度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了历史汇率信息和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研究了汇率体制改革后至今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具体提出了外汇市场供需差、央行干预指数和超额波动等解释变量,以及历史汇率、宏观基本面信息等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求证市场供求的力量和央行干预的力量哪一个为其中的主要影响力量,以及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是否合理。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通过放开传统宏观经济汇率研究中的基本假设,认为市场中不仅存在公开信息,也存在分散的私有信息,着重考虑各交易者信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市场的交易机制三个重要的因素。
从文献研究上看,很多研究认为外汇指令流更能解释中短期汇率变动,而宏观经济因素更能解释长期汇率趋势。从国际经济学角度来说,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利率平价关系成立,利率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汇率产生影响。Evans和Lyons(2002)关于汇率变动的简单模型就强调了利率差的显著作用。对于中美利差这一控制变量,本文并未简单选取美联储的基准利率或者中国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而是通过采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LIBOR美元隔夜拆借利率以及SHIBOR的本币隔夜拆借利率进行月度平均,二者期限相同并且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也对所有的日度数据进行了月度平均,虽然放弃了样本容量和精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汇率的整体变动趋势。另外,历史汇率作为机构交易者的重要参考并由此影响汇率的形成,因而提出滞后汇率这一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来补充说明。
在提出解释变量时,本文从外汇指令流的源头出发,提出外汇市场供需差这一变量来替代外汇指令流。即外汇交易指令是由真实的交易背景所触发,追根到底还是由外汇市场的真实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本文通过数据说明了零售市场上由实际经济活动所驱动的外汇买卖才是银行间外汇交易的原动力,同外汇指令流的概念相类似,外汇市场供需差也是一个带有符号信息和交易方向的变量,但频率却不及指令流那么高,外汇市场供需差的曲线将更加平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外汇指令流作为高频交易数据不能同其他低频数据共同进行分析的问题。
然而,汇率是受到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从微观结构这一切入点入手并不能代表汇率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本文因篇幅和研究能力有限,在其他未能深入的领域中,依然存在着尚未研究透彻的因素。比如在考虑境内外市场的关系方面就存在不足:随着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境内外市场的关系势必会对汇率产生一定影响,而这一部分仅仅做了一些文献综述,并未在实证分析中考虑,这也不利于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在数据来源方面,名义汇率采用人民银行网站汇率表单中的月平均汇率,银行结售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外汇储备来自人民银行网站和部分CSMAR数据库,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数据一部分来自RESSET数据库一部分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计算得到超额波动后进行了月度平均化处理。人民币利率采用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隔日拆借利率,并进行月度平均;对于美元的利率,本文采用伦敦同业拆借市场上的美元隔夜拆借利率。其中,在描述性统计分析时,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便于对部分变量进行汇改前后的比较;在回归分析时,本文采用的时间序列跨度为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共99组月度数据。
在描述性统计时,本文发现在2005年汇改之前,央行的干预指数基本上在1上下波动,而其他时间段的央行干预指数偏离较大,这说明在汇改至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短时间市场自主波动的力量超过了央行的干预力量;并且在2010年至今这段时间央行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小,市场供求逐步成为主导力量。关于超额波动,本文绘制了汇改前28个月和最近28个月的超额波动折线图,其中超额波动均值为负59个bp,最大超额波动仅为负8个bp,有着微弱的升值趋势,说明汇改后的交易机制的设计基本上符合目前的市场要求。
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同外汇市场供需差呈显著负相关,外汇市场超额波动同汇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央行干预指数能够显著影响汇率,这同假设预期不符。
本文最终得到的结论为:在汇改后至今这段时间,以银行结售汇之差代表的外汇市场供需差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汇率的部分波动,虽然银行结售汇数据频率不及外汇市场交易的指令流频率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外汇指令流的作用。央行干预对汇率的变动依然有明显影响,但不及外汇供求那么显著,且该影响力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外汇市场的超额波动对汇率基本上是不显著的,这同假设相符。说明外汇市场交易机制设计合理,不会对汇率造成无意义的干扰。控制变量组的利率差分以及滞后汇率均对汇率产生显著影响,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汇率的变动进行有力解释。
本文意在探讨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重新理解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将外汇市场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市场化的供求力量、央行干预力量以及交易机制的合理程度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了历史汇率信息和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研究了汇率体制改革后至今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具体提出了外汇市场供需差、央行干预指数和超额波动等解释变量,以及历史汇率、宏观基本面信息等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求证市场供求的力量和央行干预的力量哪一个为其中的主要影响力量,以及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是否合理。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通过放开传统宏观经济汇率研究中的基本假设,认为市场中不仅存在公开信息,也存在分散的私有信息,着重考虑各交易者信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市场的交易机制三个重要的因素。
从文献研究上看,很多研究认为外汇指令流更能解释中短期汇率变动,而宏观经济因素更能解释长期汇率趋势。从国际经济学角度来说,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利率平价关系成立,利率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汇率产生影响。Evans和Lyons(2002)关于汇率变动的简单模型就强调了利率差的显著作用。对于中美利差这一控制变量,本文并未简单选取美联储的基准利率或者中国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而是通过采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LIBOR美元隔夜拆借利率以及SHIBOR的本币隔夜拆借利率进行月度平均,二者期限相同并且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也对所有的日度数据进行了月度平均,虽然放弃了样本容量和精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汇率的整体变动趋势。另外,历史汇率作为机构交易者的重要参考并由此影响汇率的形成,因而提出滞后汇率这一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来补充说明。
在提出解释变量时,本文从外汇指令流的源头出发,提出外汇市场供需差这一变量来替代外汇指令流。即外汇交易指令是由真实的交易背景所触发,追根到底还是由外汇市场的真实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本文通过数据说明了零售市场上由实际经济活动所驱动的外汇买卖才是银行间外汇交易的原动力,同外汇指令流的概念相类似,外汇市场供需差也是一个带有符号信息和交易方向的变量,但频率却不及指令流那么高,外汇市场供需差的曲线将更加平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外汇指令流作为高频交易数据不能同其他低频数据共同进行分析的问题。
然而,汇率是受到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从微观结构这一切入点入手并不能代表汇率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本文因篇幅和研究能力有限,在其他未能深入的领域中,依然存在着尚未研究透彻的因素。比如在考虑境内外市场的关系方面就存在不足:随着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境内外市场的关系势必会对汇率产生一定影响,而这一部分仅仅做了一些文献综述,并未在实证分析中考虑,这也不利于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在数据来源方面,名义汇率采用人民银行网站汇率表单中的月平均汇率,银行结售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外汇储备来自人民银行网站和部分CSMAR数据库,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数据一部分来自RESSET数据库一部分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计算得到超额波动后进行了月度平均化处理。人民币利率采用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隔日拆借利率,并进行月度平均;对于美元的利率,本文采用伦敦同业拆借市场上的美元隔夜拆借利率。其中,在描述性统计分析时,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便于对部分变量进行汇改前后的比较;在回归分析时,本文采用的时间序列跨度为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共99组月度数据。
在描述性统计时,本文发现在2005年汇改之前,央行的干预指数基本上在1上下波动,而其他时间段的央行干预指数偏离较大,这说明在汇改至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短时间市场自主波动的力量超过了央行的干预力量;并且在2010年至今这段时间央行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小,市场供求逐步成为主导力量。关于超额波动,本文绘制了汇改前28个月和最近28个月的超额波动折线图,其中超额波动均值为负59个bp,最大超额波动仅为负8个bp,有着微弱的升值趋势,说明汇改后的交易机制的设计基本上符合目前的市场要求。
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同外汇市场供需差呈显著负相关,外汇市场超额波动同汇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央行干预指数能够显著影响汇率,这同假设预期不符。
本文最终得到的结论为:在汇改后至今这段时间,以银行结售汇之差代表的外汇市场供需差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汇率的部分波动,虽然银行结售汇数据频率不及外汇市场交易的指令流频率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外汇指令流的作用。央行干预对汇率的变动依然有明显影响,但不及外汇供求那么显著,且该影响力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外汇市场的超额波动对汇率基本上是不显著的,这同假设相符。说明外汇市场交易机制设计合理,不会对汇率造成无意义的干扰。控制变量组的利率差分以及滞后汇率均对汇率产生显著影响,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汇率的变动进行有力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