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爱德华·泰勒在《蛮荒的访客—马林诺夫斯基》中说到:“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所有成为社会一份子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等项目,共同构成的复合体。”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游牧迁过程中吸收了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内涵,结合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哈萨克族出现了如下4种音乐类型:哈萨克族民歌、阿肯阿依特斯、哈萨克族人生礼仪中的歌、铁尔麦。铁尔麦是哈萨克族流传最久远、最早出现的曲艺形式之一。Terme哈萨克语音译,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萃”,是在哈萨克族谚语、格言、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以曲调演唱的一种“劝谕歌”。铁尔麦奇从民间谚语、格言、警句和箴言中提炼素材,用通俗优美的诗歌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认识,传授人生经验,启发和教育广大民众。根据史料的记载得知铁尔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到9世纪,即克普恰克部落之乌古斯汗时期。哈萨克族最早的曲艺形式传播者是吉绕“吾霍尔乎特”,他以哲理的语言,吟唱的形式启示众人而闻名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的演唱艺人随着自身社会功能的减弱、人们关注度的降低逐渐的退出了舞台。其是由单人在冬不拉或库布孜的伴奏下演唱。根据唱词的内容可分为托物抒怀类、警示类、告诫教育类和祝福赞美类;根据意义可以分为传记性、说教性、答辩性和哲理性;根据表现形式和音乐结构又可以分为歌唱性和叙事性两种。2008年6月7日,哈萨克族铁尔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逐步成为哈萨克曲艺音乐中富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同时政府也开始对巴里坤县的铁尔麦制订了一系列保护计划和传承方式,学校等培训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的学习,使得铁尔麦的艺人以及演出场所更加扩大化,使铁尔麦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对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尔麦”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重点研究铁尔麦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旋律的发展手法,对其传承现状、传承形式和传承特点的影响,并提出了想法和建议,为后人研究巴里坤县铁尔麦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