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子油份相关性状驯化与改良基因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GlycinemaxL.Merr.,2n=2×=40)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随着作物驯化与改良的不断深入,这些作物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为此,有必要将野生大豆的优异基因转入栽培大豆,以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改善大豆重要性状。因此,大豆驯化与改良的深入研究对提高大豆产量、抗性、品质与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到地方品种的驯化、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的改良过程中,大豆种子油份含量不断提高。虽然前人已有相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只局限于各自的实验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利用286份大豆种质材料检测的大豆基因组驯化与改良区间和前人研究结果,获得了较全面的大豆驯化与改良区间;其次,通过286个大豆材料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19个重组自交家系的连锁分析和4组极端池的集团分离分析,检测到了大豆种子油份相关性状的位点,结合驯化与改良区间信息,获得种子油份相关性状的驯化与改良位点;第三,对驯化与改良位点附近的基因,通过转录组高表达分析、302个大豆材料不同亚群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性分析、SNP注释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确定大豆油份相关性状的驯化与改良可能候选基因;最后,在这些基因中,通过组织特异表达、已知油脂代谢相关基因、GO注释、miRNA和DNA甲基化分析,确定潜在的候选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30个大豆基因组的序列差异比较和单倍型分析,最终确认大豆种子油份相关性状的驯化与改良候选基因,并利用这些基因解释野生大豆与地方品种、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种子大豆油份含量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XP-CLR指标分析了286个大豆材料106,013个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到534个驯化区间和458个改良区间,其中新发现了300个驯化区间和408个改良区间,234(43.82%)个驯化区间和50(10.92%)个改良区间与前人报道一致。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共鉴定了大豆的952个驯化区间和538个改良区间。
  2)利用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5个环境及其BLUP数据集、GCIM方法分析了3个环境及其BLUP数据集和BRM方法分析了4组重组自交系群体极端池数据集,检测到大豆种子油份相关性状的555个位点,其中新检测到111个位点,444个位点与前人结果一致。这些位点中,有257个驯化位点,192个改良位点。
  3)通过一组大豆种子发育7个不同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对上述驯化与改良位点附近的基因进行高表达分析,筛选到驯化区间的2,027个和改良区间的1,662个油份积累时期高表达基因。然后,先后通过这些基因的SNP等位基因频率在亚群间的差异显著性、SNP注释、基因上游调控区和UTR区以及编码区的变异信息和差异表达分析,鉴定了1,530个潜在的候选驯化基因(CDGs)和552个潜在的候选改良基因(CIGs)。通过种子中特异表达、GO注释、已知油脂代谢相关基因和miRNA与候选基因的结合,共鉴定了118个潜在的CDGs和60个潜在的CIGs。在30个基因组的SNP变异和172个大豆材料的单倍型分析中,92个CDGs和50个CIGs单倍型的种子油份含量差异显著,且从野生大豆到种到地方品种、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单倍型数目减少,油份含量高的单倍型频率增加,这表明了这些候选基因可能控制种子油份含量相关性状。此外,33个CDGs和4个CIGs位于已报道的差异甲基化区域内。综上所述,共鉴定125个CDGs和54个CIGs。
  4)通过125个CDGs和54个CIGs,从三个方面解释了野生大豆到地方品种、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种子油份含量增加的原因。第一,从这些基因的单倍型及其比例来看,野生大豆到地方品种、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的单倍型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同时油份含量高的优异单倍型的频率逐渐增加,导致了驯化与改良过程中油份含量的逐渐增加,有PKp3、KASI、BCCP2、PLC2、LACS2、DES1.2、HCD1、DGK1、TT8、MYB94、CYP71B7、NF-YA7和CYP97C1等66个CDGs以及KASⅢ、LACS9、GmMFT、MYB30和LCB2等38个CIGs属于这种情况。第二,从驯化与改良对这些基因的影响来看,1)通过编码区碱基突变来影响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而导致蛋白质改变,以影响种子油份相关性状,例如PKp3等33个CDGs以及GmMFT和MYB30等24个CIGs;2)通过调控区序列变异(KASI等55个CDGs和KASⅢ等31个CIGs)、miRNA靶向调控(UPL3等3个CDGs和NRPB9A等3个CIGs)和DNA甲基化修饰(FAS4等33个CDGs和ARFA1F等4个CIGs)等方式来调控基因表达量,使这些基因在亚群间表达量差异显著,以调控种子油份相关性状。第三,虽然一些基因的编码蛋白质及其与油脂代谢的关系均未知,但是本研究表明这些驯化与改良基因是种子油份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例如Glyma02g16660等9个CDGs和Glyma08g18400等4个CIGs。
  5)从优异单倍型及其在亚群中比例来看,53个CDGs和36个CIGs在将来大豆育种中具有利用价值;从基因功能来看,基因功能尚不清楚的9个CDGs与4个个CIGs在将来大豆育种中也可能具有利用价值。
  本研究为作物驯化与改良研究提供参考,为大豆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可供利用的基因资源。
其他文献
叶绿体基因由核编码的RNA聚合酶和质体编码的RNA聚合酶(PEP)协同转录,由此产生的初级转录本通常在特定的位点发生C转换到U的RNA编辑。但是,许多RNA编辑事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仍然未知。核基因编码的DYW亚组PPR蛋白是主要的RNA编辑因子。在本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分别对水稻中30个定位于叶绿体的DYW亚组的PPR蛋白进行了敲除,统计并系统分析了其中28个敲
微量营养元素对人类的健康有重要作用,钼、锌是人们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钼、缺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小麦、玉米和水稻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钼和锌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然而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小麦产区存在缺钼、缺锌的现象。土壤缺钼或缺锌均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会造成小麦籽粒中钼和锌含量偏低。因此,钼锌配施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研
学位
植物由于不能移动,在它们与植食性昆虫的长期“斗争”过程中,进化出了一种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以吸引害虫天敌的间接防御方式应对害虫。萜烯同系物(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和(E,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是在植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挥发物之一,它们从害虫取食的叶片中释放出来并吸引害虫的天敌,在植物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
学位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粮食作物,为世界上50%的人口提供口粮。目前非生物胁迫仍然是农作物可持续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逆境响应和细胞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拟南芥中HDACs的生物学功能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水稻中大多数HDAC在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和生物抗性等方面的功能还不是非常清楚。对HDAC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作物。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人类主要的植物食用油的来源。因此,研究大豆的油份性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前,大豆种子油份合成的遗传基础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大多数集中在性状(或代谢物)与基因间的关系,而油份性状-代谢物-基因的遗传网络关系乃至油份性状-基因-代谢物-非编码RNA的多维遗传网络的关系少有报道。因此,研究大豆种子油份
学位
种间杂交拓展了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并改良了关键性状。栽培陆地棉(Upland cotton)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纺织工业主要的天然纤维原料。理解外源渐渗在陆地棉生态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形成和改良过程中的作用,对辅助当前陆地棉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两个陆地棉种质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解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结合外源渐渗片段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从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
大豆(Glycine max L.Merr.,2n=2×=40)是全世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和油料作物。在大豆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自然与人工选择导致野生大豆和地方品种,以及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之间的驯化与改良性状存在差异。因此,挖掘控制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基因,对了解大豆驯化与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野生大豆和地方品种,以及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之间的种子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是这些驯化和改良性状的QTNs及
学位
1.甘蓝型油菜BnaAQPs家族基因响应低硼胁迫的基因表达差异  硼是高等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缺硼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长江流域。然而,我国东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有效硼含量低,多处于缺硼和严重缺硼状态,油菜缺硼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植物在应对外界硼浓度变化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响应。前期研究表明AtNI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和品质一直是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玉米的叶片和籽粒等不同组织中含有丰富的代谢物,其含量和种类不仅和玉米的品质密切相关,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农艺性状和最终的产量。剖析玉米代谢组学的遗传基础,挖掘关键基因,不但有助于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也有助于玉米的遗传改良。本研究以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多样性群体为材料,对玉米不同组织的初级代谢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合群体
学位
干旱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在应答干旱胁迫时伴随着基因广泛而剧烈的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以及翻译后修饰水平的变化。SmallRNA(sRNA)是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的重要元件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玉米sRNA中部分microRNA参与胁迫应答,但玉米基因组内大部分sRNA在干旱应答中的功能尚不明确。玉米不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