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肾性贫血是CKD3-5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患病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为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贫血的治疗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系统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除了既往的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治疗外,罗沙司他已开始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治疗中。目前其起始剂量的选择主要根据是否接受透析治疗及体重水平拟定,并根据患者服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进一步调整剂量。但仍会有部分患者出现长期治疗后疗效欠佳的情况。因此亟待一种新的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并结合现有的初始剂量选择标准,更准确地进行初始剂量的选择。因此,本研究检测了慢性肾脏病患者CYP2C8及UGT1A9的基因多态性,对比各基因型患者罗沙司他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升高情况,同时检测服用罗沙司他后的谷峰血药浓度,探究基因多态性对罗沙司他代谢及其贫血疗效的影响。以更加科学准确地选择初始剂量,缩短患者的治疗达标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为罗沙司他在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尚未进行透析治疗的CKD3-5期合并肾性贫血患者共22例,首次应用罗沙司他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通过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患者基因型,并检测患者规律口服罗沙司他治疗4-8周时的血红蛋白浓度,根据是否出现“血红蛋白反应”(即血红蛋白较基线值升高≥10g/L)评价患者疗效;在患者规律口服罗沙司他≥1周后,在服药后48h抽取患者静脉血,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罗沙司他谷浓度。分析各基因型分组患者血红蛋白反应率及药物谷浓度差异,并分析血红蛋白反应组与无血红蛋白反应组药物谷浓度差异。结果1.纳入22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2.5岁,范围22~67岁。2.UGT1A9 rs2070959位点检测结果示AA型12例,AG型10例,A基因频率约为77.27%,G基因频率约为22.73%;UGT1A9 rs3832043位点检测结果示杂合缺失T型13例,无缺失型7例,纯合缺失T型2例,T基因频率约为61.36%。经Hardy-Weinberg检验显示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P>0.05),研究资料具有群体代表性。以各基因位点不同基因型分组后,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8 相关位点(rs10509681、rs11572080、rs1058930)基因型检测结果示未出现遗传分离,各位点基因型分别为TT、CC、GG。3.UGT1A9 rs2070959位点基因型两等位基因分组治疗4-8周后血红蛋白较基线均升高,但 AG 组[16.45(13.67-27.9)g/L]较 AA 组[7.7(2.78-20.65)g/L]升高更显著(P=0.032);AG组血红蛋白反应率为90%,高于AA组的5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9 rs3832043位点基因型杂合缺失T组、无缺失组及纯合缺失T组治疗4-8周后血红蛋白较基线升高值[分别为14.4(7-24.8)g/L、13.3(-0.7-23)g/L、19.4g/L]及血红蛋白反应率,三组间及两两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UGT1A9 rs2070959位点基因型基因型AA组平均罗沙司他谷浓度[303.24(41.51-1809.24)ng/mL]显著低于 AG组[2320.05(665.8-6566.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UGT1A9 rs3832043位点基因型杂合缺失T组、无缺失组及纯合缺失T组平均谷峰血药浓度分别为1021.17(154.25-4114.30)ng/mL、180.29(6.1-2473.06)ng/mL、3172.63ng/mL,三组间及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以随访期限(4-8周)内是否出现血红蛋白反应评价患者疗效,将患者分为血红蛋白反应组(n=16)及无血红蛋白反应组(n=8),入组患者总血红蛋白反应率为72.73%。两组患者基线血细胞比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余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6.血红蛋白反应组患者平均谷峰血药浓度为1915.96(242.09-4796.05)ng/mL,显著高于无血红蛋白反应组患者50.32(6.06-1244.1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UGT1A9基因多态性明显影响罗沙司他在人体内的代谢及其对贫血的疗效。UGT1A9rs2070959位点基因型检测及药物谷浓度检测对罗沙司他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本研究样本未检测出CYP2C8相关位点的人群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