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对类蒙学读物在蒙馆基础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前人研究多从教育学领域展开,而文学领域多侧重于译注本的推广,忽略了对该书的全面观照。本论文从文献梳理入手,通过对现存古籍版本的比较分析,完成作者考辨、传播状况的探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明清以来属对教学的兴盛及科举文体重音律的趋向,考察其在音韵格律层面的价值。音律是表,传情为里,借音韵而达情,是属对教学上升为诗歌教学的关键,了解这一点,再对全书的意象、典故进行分析,才能真正领会这本蒙学读物在格律教学上的独特价值。本论文即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第一章为《声律启蒙》的成书与版本问题。通过对《声律启蒙》一书的产生渊源及流传过程进行梳理,明辨原作者、续作者、改编者对该书不同程度的贡献,得知该书为累积型蒙学读物,在明清两代影响较大。除此,重点对《声律启蒙》的多个古籍版本进行考察研究、对比分析,对车万育重编此书后的流传过程有着明晰的把握。参照古籍版本,对当今流传较广的墨耕堂藏本中的明显异文讹误进行订正。第二章为《声律启蒙》的音韵格律探析。立足于声律教学的基础上,对《声律启蒙》一书的音韵格律进行探究,将从用韵特征、对仗规则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从用韵而言,按韵分编、一韵到底、宽窄不限是其突出特点;从对仗而言,其与近体诗、对联、骈文等讲究格律的文体关系紧密,不仅利于蒙童辨音识韵,而且为其格律文体的写作训练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为“声情”理论与《声律启蒙》的诗情阐微。本章在深入探讨其格律价值后,从声情角度去解读作者情志,探讨声韵形式包孕的内在情感。具体而言,汉语诗歌讲究以声传情,其声韵形式包括音节结构的三部分,依次是声、韵、调。此外,单字音节组成的对句结构及句式在传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不同的声纽、用韵、声调都会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感受。第四章为《声律启蒙》的文本解读与蒙童诗教意义。《声律启蒙》是音韵教学与对仗教学的合一,深化了自唐以来的属对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对练习。为蒙童树立格律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以经、史、子、集各类文献的典故为表现重点,同时启迪蒙童建构诗文意象体系、锻造诗语,故该书可作蒙童“诗教”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