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金断裂在青藏高原向北扩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新生代起始活动时间和运动学机制始终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地震反射和钻井数据以及新生界残余厚度数据,厘定出存在于阿尔金断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一个过渡区域——阿尔金斜坡的几何形态,其形成和演化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进一步精细刻画出其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演化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取得了以下认识:1)阿尔金斜坡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整体沿着阿尔金断裂呈线性分布,宽30-80 km。其主要特征为:①前新生代基底整体向南掀斜抬升,越靠近阿尔金断裂抬升幅度越大;②新生界整体向北超覆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越靠近阿尔金断裂,剥蚀量越大。其受控于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压扭断裂,剖面上这些断裂与阿尔金断裂构成正花状构造。阿尔金斜坡南部边界呈波谷交错状,波峰与盆地内主要背斜构造带相对应。2)基于阿尔金斜坡区的新生界残余厚度图,提出了一种方法定量刻画与阿尔金斜坡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的生长地层的平面几何特征,并恢复出新生代各个阶段阿尔金斜坡的平面演化历史。结果表明:①阿尔金斜坡孕育于晚始新世(ca.40 Ma),其范围持续扩大,但南侧边界相对平缓,与现今形态差异明显;②中中新世(ca.15Ma)后,斜坡范围整体向北收缩,同时期整个柴达木盆地遭受了显著的NE-SW向褶皱变形,导致其南部边界变得更为起伏。3)阿尔金斜坡的构造演化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两套断裂系统的控制。近东西向断裂系统仅在斜坡区发育,与阿尔金断裂小角度斜交,由一系列具有左旋压扭的逆断层组成,开始活动于~40 Ma,并在~15 Ma时强烈活动,形成了上油砂山组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北西向断裂系统在柴达木盆地广泛发育,主要由深、浅两组逆断层组成,其中深部断裂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性质,控制了盆地内的褶皱变形,主要活动时间在~15 Ma,尤其是8 Ma以后,其形成发育与青藏高原北缘的强烈NE-SW向地壳缩短有关。二者在几何特征、活动时间、断裂属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研究区在中中新世时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转换。4)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左旋走滑的两阶段运动模型:在ca.40-15 Ma,阿尔金断裂以较小的走滑速率开始活动,大部分的压扭应力主要转换为使阿尔金斜坡掀斜抬升的垂向应变,而不是纯走滑运动。在ca.15 Ma之后,阿尔金断裂开始大规模走滑,释放了聚积于阿尔金斜坡之上的大部分应力,并且引发了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NE-SW向的强烈收缩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