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旗周报》于1931年3月9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四份机关报,由《红旗日报》改名而来。《红旗周报》最初为周刊,1933年8月31日第59期开始改为《红旗》半月刊,并且刊头改为《红旗》。并且在59期时迁往江西中央苏区继续出版,1934年3月1日终刊,前后共出版了64期,期间出版副刊13期。《红旗周报》记录了1931年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并且还记录了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革命家对党的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留下了真实且宝贵的历史资料。但是目前,学术界对《红旗周报》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仅有的研究相对零散,既不全面更不系统。鉴于此,本文对《红旗周报》进行研究,并且重点从媒介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借鉴,具有较值得关注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红旗周报》的作者群体和发行方式,本文对刊登在《红旗周报》上的文章的署名进行考证,从言论作者,公文类作者以及通讯员三个角度分析报纸的作者群体。接着本文还对《红旗周报》的发行进行探讨,在30年代的白色恐怖下,《红旗周报》的发行采取伪装封面秘密发行。在64期报纸中,一共出现了16种伪装封面,本文通过对这16种伪装封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并且与国民党的新闻审查制度相结合进行分析,探究伪装封面在尖锐的革命形势下对进步的革命刊物的保护作用。其次,本文认真梳理了《红旗周报》上所有的文章,从媒介功能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着手,重点对报纸中传递党政信息的文章,对国际局势进行报道分析的文章以及对苏区进行宣传报道的文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红旗周报》的功能分别为作为党政喉舌的工具,作为了解世界信息的窗口以及作为思想渗透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红旗周报》的内容以及发行进行分析,总结出《红旗周报》的办报宗旨是指导群众革命,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还指导了党的工作,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进行斗争。另外,还分析总结出《红旗周报》所表现出的媒介特性为强大的喉舌功能,明确的宣传功能以及锋利的战斗功能。而且《红旗周报》通过对苏区和国统区共产党的工作进行比较完整和真实的记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人研究共产党的发展史和共产党新闻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红旗周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者,将共产党的政策方针通过报纸宣传出去,对共产党政策的实施以及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红旗周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四份机关报,对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及革命形势进行真实的反映,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认真的探索,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一些认识的局限性,在刊登的文章中也会出现两种思想的博弈,但是还是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革命的热忱与思考。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高举了民主革命旗帜,凝聚了革命队伍,照亮了革命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