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丝酵母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ong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它的核心催化区由蛋白质催化亚基—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和RNA亚基—端粒酶RNA(Telomerase RNA:TER)两部分组成。与其他逆转录酶相比,端粒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以自身携带的一段RNA序列为模板,反复合成端粒DNA,从而解决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末端复制问题,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然而,端粒DNA的合成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过程,中间涉及到端粒DNA的延伸、复制的精确终止、DNA-RNA杂交链的解离及DNA与RNA解离后发生移位,使DNA重新和模板区配对,开始新一轮的合成等多个步骤。目前对这些过程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而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是阐明分子机制的关键。此外,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物种特异性,研究不同物种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端粒酶的作用机制。但目前对端粒酶的结构知之甚少,尤其是对酵母端粒酶的空间结构更是一无所知。本文以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与Candida albicans)端粒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的假丝酵母端粒酶逆转录酶(Candida tropicalis TERT,Ct TERT与Candida albicans TERT,Ca TERT)。然后与RNA组装成有活性的复合体,在体外利用引物延伸实验对其延伸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假丝酵母端粒酶逆转录酶在体外只能延伸一轮,不具有反复合成能力;(2)假丝酵母端粒酶发挥活性不需要TER中的Pseudoknot(PK)及Three-way-junction(TWJ)等结构元件,只要有模板区(Template)的存在就能进行端粒DNA的合成;(3)假丝酵母端粒酶逆转录酶在体外具有典型的逆转录酶功能,能够以任意RNA为模板催化相应DNA的合成。接着,我们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及小角散射技术(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对假丝酵母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最终成功解析出包括TERT单蛋白晶体结构(Ct TERT178-879:2.47?,Ct TERT158-745:2.84?)及TERT与TWJ的复合体(Ct TERT158-879-TWJ:2.85?,Ca TERT177-867-TWJ:2.98?,Ca TERT95-867-TWJ:3.46?)在内的多套高分辨率的晶体结构。Ct TERT晶体结构显示,Ct TERT的C端结构域(C-terminal extension,CTE)占据了之前在其他物种TERT结构中观察到的环形腔,呈“闭合”状态。通过晶体结构分析及SAXS实验发现,这种闭合状态并不是晶体堆积造成的,而是TERT的一种固有属性,并且这种“闭合”属性不受RNA的影响。与Ct TERT呈“闭合”状态的空间构象刚好相反,Ca TERT的TRBD-RT-CTE形成环形,呈“开放”状态,并且Ca TERT-TWJ复合体是二聚体。我们通过结构分析及生化实验验证,揭示了Ca TERT-TWJ形成二聚体的结构基础。此外,分析Ct TERT及Ca TERT与TWJ的复合体晶体结构,揭示了酵母中TERT识别TWJ的分子机制。重要的是,我们直接证明了TWJ的P6.1与TERT的CTE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后,又通过SAXS及活性测定实验证明了TERT的CTE是可以灵活转动的,并且这种构象变化是TERT的内在属性。有趣的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CTE构象的变化能够使RNA与DNA的杂交双链发生解离,随后我们通过功能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在分析Candida TERT晶体结构时,发现在TRBD的N端存在一个U形loop结构,我们把它命名为U-motif,通过结构分析及序列比对发现此结构在端粒酶中非常保守,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现U-motif能够调控端粒DNA的合成。最后,我们根据对CTE及U-motif的结构分析及功能实验,提出了端粒酶合成端粒DNA的分子模型。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显著,湖泊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对高原气候与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评估青藏高原湖泊热力过程时空变化特征,合理预测青藏高原湖泊未来热力过程变化,可为青藏高原气候研究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目前青藏高原湖泊热力过程变化及预测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选择青藏高原湖泊为研究对象,以陆面模型Community Land Model(CLM)中一维湖泊模型为理论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其增暖速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与此同时,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巨大动力和热力作用,也显著影响其上下游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目前,青藏高原本身的观测数据仍旧不足,高原区域的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以及其与上空及周围区域大气的相互作用机理仍需深入研究。因而,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的陆面过程,从而更真实的刻画高原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已经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陆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CHC)是沉积于昆虫表皮最外层的长链烷烃或烯烃类物质,在昆虫保水耐旱以及化学通信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昆虫CHC具有种内多样性和高度可塑性特征,昆虫碳氢化合物(HC)合成途径中的不同催化合成步骤是CHC产生变异的关键决定性因素,而昆虫中关于CHC变异的分子基础尚未系统研究;此外,昆虫CHC普遍存在性二型特征,而昆虫CHC性二型形成的关
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Type 3 secretion effectors,T3SEs)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3 secretion system,T3SS)可以直接进入真核生物细胞中发挥功能。T3SEs既是致病菌侵染宿主过程中的毒性因子,也是根瘤菌与其宿主豆科植物建立共生体系过程中的影响因子。根瘤菌的T3SEs有些与致病菌的T3SEs同源,有些则为根瘤菌所特有。根瘤菌的T3SEs也被称为结
氮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广泛参与植物萌发、生长、开花和结实等诸多生理过程。为了维持作物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农民必须施加大量的氮肥。然而作物吸收利用氮素的效率并不高,只有30%-50%的氮素能被作物吸收。氮肥的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作物生产的成本,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维持作物高产,同时减少氮肥使用量,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深刻理解植物吸收氮素的作用机制和解析植物氮素吸收
在气候系统中,湖泊通过改变不同时空尺度上陆面与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对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产生影响。由湖-气相互作用引起的中尺度过程不仅会改变区域气候特征,而且气候系统中不同大气环流尺度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预报的准确性。本研究不仅探索了湖泊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预报的影响,而且为湖泊气候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气候预报技能的提高提供依据。在全球气候预报模式CFS(Climate forecast
DNA解旋酶在DNA复制、转录、调控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RecQ家族解旋酶是一类ATP依赖性的解旋酶家族,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起着核心作用。研究发现五个人类RecQ家族解旋酶中的三个缺陷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癌症易感性和过早衰老等相关的独特遗传疾病。RecQ家族解旋酶成员之间具有很多互不重叠的功能,但是其分子基础仍然不清楚。此外,该解旋酶家族的成员已被证明能够解决非典型的DNA结构,例如fork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领域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传统分析方法在应对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以及增长极快的生物学大数据中存在诸多局限。本论文利用玉米大规模转录组数据,开展了转录组图谱构建、基因表达数据挖掘、unmapped RNA-Seq read应用和图基因组在转录组数据上的应用等四方面的生物信息学整合分析方法研究,并搭建了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为相关大规模转录组的分析工作提供了
交配行为是两性生殖昆虫生殖活动的重要步骤。在交配过程中,复杂的生殖器和腹部夹持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交配发生的隐秘性和复杂性,昆虫交尾机制研究迄今仍比较缺乏,创伤交配、进化权衡等特殊交配现象仅在少数类群中有报道。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已知近500种,拥有复杂的夹持结构和有趣的献礼行为。近年来,针对蝎蛉献礼行为的研究颇多,但交尾机制及其特殊结构的功能却长期
解旋酶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以及病毒体内,其功能涉及核酸代谢的各个途径,并参与介导多种细胞应激反应,其中包括细胞凋亡、衰老和自噬等,帮助细胞应对复制错误和内源性或外源性诱导的DNA损伤。此外,解旋酶途径出现缺陷将导致机体和组织的衰老以及神经系统缺陷等一系列问题。Pif1作为ATP依赖性的SF1B解旋酶,由于其在酵母中维持线粒体DNA稳定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被首次发现,目前所有真核生物和某些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