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主要是一种心理感受,它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带来不幸。痛觉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能或很难产生适应。疼痛的变异性很大,它受个体经验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和实验室大量有关疼痛忍耐力的研究中,自我效能在社会比较与痛觉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目的在于探讨社会比较、自我效能对实验室痛觉行为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冷压痛任务(Cold Pressor Task/test CPT)。CPT任务是常用的实验室疼痛诱导手段,在CPT任务中,被试将手掌放入冰水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手掌的疼痛感就会慢慢变得剧烈。实验一假设:上行的社会比较会降低自我效能,减少疼痛忍耐力(即疼痛强度会增加,疼痛忍耐时间会减少);下行的社会比较会提升自我效能,增加疼痛忍耐力(即疼痛强度会减少,疼痛忍耐时间会增加)。采用Litt(1988)社会比较的实验范式并作相应改进,实验一中,被试先后接受2次CPT任务,第一次CPT任务结束后,对被试实行社会比较操纵。每一次CPT任务结束后,被试对疼痛强度进行评价。每一次CPT开始前,让被试评价自我效能。用秒表记录疼痛忍耐力。结果表明,上行比较降低自我效能,同时能够增加疼痛忍耐力,这与西方的研究(litt,1988)不一致;下行比较提升自我效能,同时能够增加疼痛忍耐力,与西方研究一致(litt,1988)。实验二旨在进一步验证实验一结果,并探讨归因和情绪可能是引起上行比较条件下,疼痛忍耐力增加的原因。实验同样采用CPT任务,让被试先后3次接受冷水刺激,第一次结束后,进行社会比较操纵。休息第二次CPT结束后,不给予被试任何实验操纵。实验设定的水温为2℃,一次CPT任务的上限为6分钟,但是被试不知道这一极限时间,只告诉被试尽量将手放在冷水里,直到疼痛难忍,无法继续忍受的时候拿出。每一次实验结束后,被试需要对其经历的疼痛强度以及情绪状态评价。在每次实验之间,被试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为下次实验做准备。三次CPT任务结束后,被试需要完成归因量表。实验结果:上行比较降低自我效能,同时能够增加疼痛忍耐力;下行比较提升自我效能,同时能够增加疼痛忍耐力;但是如果将努力这一因素作为协变量,疼痛忍耐力的组间差异就消失了;情绪状态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自我效能在社会比较和疼痛忍耐力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这与西方研究不一致。在上行比较中,中国被试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没有减少疼痛忍耐力,却反而增加了其疼痛忍耐力。进一步探讨发现,归因为努力这一因素提高了被试的疼痛忍耐力,情绪状态没有影响。